平江方言谜语趣谈(38)
能向虚空织罗网
先修十字街, 后造八卦台,
台中常打坐, 恭候客人来。
这是一则谜底为蜘蛛的谜语,类似谜语还有几则,我之所以选这一则来作趣谈,是因为作者从描写蜘蛛结网入笔,引起了我的兴趣。从小时候起,我很讨厌蜘蛛,它到处结网,门窗廊道都成了它的领地,一不小心就碰在蛛网上,抹都抹不掉。有时甚至会沾上蜘蛛尿,那可惨了,皮肤立刻会发痒溃烂。可讨厌归讨厌,我对蜘蛛结网的本事还是很佩服的,能向虚空织罗网,它是怎样拉第一根丝的。看了这则谜语,“先修十字街,后造八卦台”,揭密了布网的技巧。于是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小小蜘蛛还真是聪明!在空旷的空间,蜘蛛先放出一根丝,随风飘荡。如果丝的游离端未能黏在物体上,蜘蛛就把丝拉回吃掉。若该丝牢固地黏在物体上,就以该丝为桥将它加固。然后返回桥的中心点固定一丝,随丝下垂至另一点,黏牢后又回到中心,再成直角放出一丝,形成“十”字,如谜面所说“先修十字街”。然后以“十字”为中心,向四周拉伸多条辐射丝。径丝布就,便从里向外用干丝拉临时的螺旋丝,拉到最外围,再从外向网中心拉织带黏性的的捕虫螺旋丝。网形似罗盘上的“八卦”,谜面形象地称之为“后造八卦台”。这么复杂的工程,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全部完工。网织好后,蜘蛛便从网中心拉一根信号丝爬到网的一角隐蔽起来,“守株待兔”,等待飞虫自投罗网。对粘在网上的昆虫,蜘蛛会先注入一种特殊的液体枣消化酶,使昆虫昏迷、抽搐、直至死亡,并使肌体发生液化,液化后蜘蛛以吮吸的方式进食。有位专家经过仔细计算,蛛丝的强度竟相当于同样体积的钢丝的5倍。所以蛛网是不怕风吹雨打的,难怪人们称赞它是:“蜘蛛织网三江口,雨抽不断是真丝”。
蜘蛛有如此特意功能,我十分好奇,但并没有改变我对蜘蛛的厌恶。然而,在我的大型神话剧《碧潭秋月》,却违心地塑造了一只憨厚可爱、热心助人的神珠。神珠得知风流县令欲霸秋月为妾,强形拆散她与碧潭前世姻缘时,它不惧触犯天规,毅然出手相助。我在序场《红尘恋》中是这样描写的。
传说的年代,中秋之夜。一轮明月,悬若玉盘;一弯碧水,波似漪涟;石碧潭畔,蛛网高结;网上神蛛,暗生金辉。
优美的歌声由远而近,把人们带到了远古时代……
“滔滔的汨罗江上,有个美丽的石碧潭,‘碧潭秋月’的故事呵,象江河万载流传……”
“秋月悲寂寞,独影留广寒;碧潭叹孤零,独身伴青山。啊,中秋月,石碧潭,两相望,慕人间……”
“秋月偷眼水中望,暗将倩影吻碧潭;碧潭有意留月影,紧紧怀抱在胸间。”
“神蛛在一旁,羞得红了脸,含笑吐情丝,暗把红线牵。”
神蛛舞起青丝,一端抛向星空,一端抛入碧水;明月里走出一婀娜仙女,手接青丝飘然而下;碧潭中走出一英俊少年,手接青丝轻盈而上,两人翩翩起舞。
“来生投人世,情意永相连,共尝人间乐,月下庆团圆。”
我笔下的蜘蛛就是在这种美轮美奂的场景中登台的,当然这是剧情的需要。
吐丝结网,悬檐对月,对文人墨客来说,最易产生联想,触发诗意灵感。自古至今,咏叹蜘蛛诗词、杜撰蜘蛛传奇确有不少,但贬斥、嘲讽者居多。像唐孟郊的“蚕丝为衣裳,汝丝为网罗”,宋王禹偁的残句“蜘蛛虽巧不如蚕”,明黎遂球的“才省瓣红粘破网,短檐西向骂蜘蛛”等,读后总觉得不以为然,意犹未尽。
我更加喜欢的是像唐代诗人元稹《织妇词》里的“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和清代女诗人席佩兰的“蜘蛛也解留春住,宛转抽丝网落红”。《织妇词》将将蜘蛛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尽情地抒展天性,自由地编织罗网,与整日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绫罗上织出花纹的巧手织女,被娘家羁留不能出嫁而贻误青春两相强烈对照,让人们对勤劳聪慧的织女寄予同情,并肃然起敬。席佩兰的诗句则留露着对春光的无限眷恋,蜘蛛都知道要宛转抽丝网住落花,把春色留下来,况人乎!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