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龙舞

标签:
火龙舞杂谈 |
分类: 地域文化 |
火
第一节、火龙舞溯源
火龙,又称“灯龙”,“龙灯”。
然而,在最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的火龙舞宣称起源于商周,兴盛于西汉。清乾隆五十七年编修的《孟县志》记载,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龙台村火龙舞已经进入鼎盛时期,经常在五龙庙前参加祭祀和比赛活动。这一宣示将火龙舞助庆娱乐的兴起时间提前了一千年。
“火龙舞”门类繁多,风格各异。龙台村火龙舞以龙口喷火为特色,伴之三叠脊、龙上桌等惊险招式,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在怀川大地有“天下火龙一绝”之称。重庆铜梁“火龙舞”绝技是铁水打金花,将铁块化为殷红的铁水,一边用长竹头勺不停地将铁水舀起向上抛出,另一边则用木板奋力迎击,将铁水打向天空,溅起漫天火花飞舞。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被冠为“龙舞”之首。连州市用稻草扎成龙头、龙身,插上燃着的香火,青壮小伙赤膊上阵,舞动着龙头龙身,村民们点燃鞭炮扔向火龙,舞者左推右挡,但他们并不怕鞭炮烧,烧得泡越多则可以好运连连。常德“火龙”用篾丝制成有花眼的长圆篓作龙耙,糊以皮纸,套上把手,以作龙身。另扎饰龙头、龙尾,用彩布将头、身、尾连接起来,篓中置烛。扎彩球一个,安上手把,俗称龙珠。在锣鼓伴奏声中,舞珠引‘龙’左右翻滚,织成各种图案,活龙活现,姿态极美。
第二节、平江火龙舞的分布及特色
平江“火龙舞”兴盛时间无文字可考,但应早于黄龙。在县域内流行的“火龙”门类很多,保留下来的有四种。一种叫“流星火龙”,由流星、火龙、花灯组成。所谓流星就是用铁丝制成碗状篓子,装满烧红的木炭,一人两个,在空中舞动,飞舞的炭火在夜空中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前后相连,连绵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奇特惊险、蔚为壮观。它行于龙灯之前,既作开路先锋,又照亮后面龙队。流星后面是花灯,花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赏灯,如排灯、鼓灯、八角花灯、六角花灯、四方花灯、蚌壳灯、鲤鱼灯、凤凰灯、青蛙灯、螃蟹灯等。二是故事灯,也叫走马灯或跑马灯。灯分内外两层,内层彩绘故事,如“孟生哭竹”“董永行孝”等,内层借助蜡烛的热能可缓缓转动。花灯后面是火龙,“火龙”用篾丝织成花眼圆篓,外糊皮纸,套上把手,制成龙耙。龙头、龙尾用彩纸彩布糊裱,内点蜡烛,龙身通明透亮。头、身、尾最短为九耙,多至几十上百耙,但须单数。没有龙被,耙耙紧连,起舞时如一条带火的龙。这种火龙实际上是“龙灯”,舞法简练,可挽扭丝,跑圆场,左右翻腾,摆“天下太平”等文字。 特色是场面热闹、壮观,充满喜庆。主要流传于长寿、加义的村镇。二是“狮龙舞”,由狮子、火龙组成。火龙的制作、舞技与 “流星火龙”基本相同,没有龙被,一般由9节或13节组成,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一个蜡烛,全身通亮,龙舌、龙眼是活的,舞起来前后左右摆动,显出龙的精神和活力。由一颗大龙珠引导,走村串户,每到一地,龙行在前,进堂屋后高声念诵赞词,恭送平安吉祥。然后绕堂一周,狮子随即登场,表演狮舞。此类“火龙”流传于梅仙、余坪一带。三是“香火龙”。香火龙由木架做成龙耙,然后选糯谷稻草,洗尽晒干,除去草衣,整齐缠绕捆扎在木架龙耙上,再将香火插在稻草中,天黑之后,点点香火,汇集成片,龙耙火红光亮,数十耙相连,火龙摇摆摆摆,活龙活现,故名“香火龙”。香火是敬神之贡品,龙是上天之神,龙身上的香火是除病消灾的吉祥之物,百姓求之不得。每逢“香火龙”到来,总是奔走相告,提前在家等候。等到香火龙光临时,便铳炮齐鸣,虔诚地拔一把香火龙身上的香火,插在自己家的门口或厅堂神龛上,祈求好运降临,然后又把一束点燃的香火插到香火龙身上“恭奉”,使龙身香火源源不断,越燃越旺。穿村串户之后,舞龙队便选择一个较开阔的地方,表演火龙舞。挽扭丝、跑圆场、就地翻滚,腾空献瑞,香火在夜幕里划出火红的流行线,似蛟龙狂舞,极为壮观。百姓不断地将鞭炮抛向火龙,感谢火龙降福,驱邪除瘟,来年事事顺意。舞龙结束,将龙送到河边,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将香火龙化为灰烬,让河水冲走,谓之“放龙升天”。香火龙流传于梅仙哲寮、姜源村一带。四是“捻子龙”,用油捻子作光源点亮火龙,称“捻子龙”。主要分布于浯口喻公桥、大备段一带。下面专章详述。
第三节、捻子火龙
浯口镇喻公桥旁家源是捻子龙的发源地。捻子龙何时传入,健在的捻子龙传人喻恩榜能追溯至十余代两百多年。相传喻姓祖先喻赵龙、喻子近兄弟打架被逐出家门,在四川等地谋生,数年后带回了捻子龙技艺。捻子龙是龙神,接到旁家源后一直保佑当地百姓无病无灾。有一年,旁家源失火,把房屋全烧了,唯独藏龙的楼阁没着火,火龙安然无恙。此后,捻子火龙神力大振,威名远扬,越舞越火红。每逢正月,家家户户焚香秉烛,三叩九拜行大礼接火龙,盼龙神赐福,保清吉平安。要学龙舞的人更是争先恐后,几年功夫,捻子火龙被传授到邻近的太子坪、卢家坊、张家洞、小湖岭、巢家洞、罗丝塘、冷山湾等地。捻子龙除了礼仪规矩和舞技,核心技术是炙捻子,用皮纸捻成条子缠织于双开的竹千之上,将茶油烧开,将捻子放入泡炙,炙老了点燃后生烟,炙嫩了点不燃。不老不嫩全凭眼睛看鼻子闻。捻子炙好出油锅后,为了助燃须撒上一层松香粉,撒多撒少很有讲究,将点燃的捻子吹灭,然后用力一甩,捻子立即复燃,说明松香粉撒得适度。所以炙捻子必须关门秘密进行,其技艺是不传外人的。也有人称,捻子龙不是四川学来的,是祖传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事实上用捻子作照明,平江别处也有。我们重点介绍捻子龙,不在于考证渊源,在于它的地域特色。
【阵仗·套路】
捻子火龙的套路称作“格子”,来自黄龙的简单套路,表演时也不能像黄龙那样激烈。主要套路有:天蝴蝶
【龙规·礼仪】
〖出龙〗捻子火龙只在正月舞龙,一般从正月初五起至元宵收灯。出龙前日,要到土地庙进疏,请礼生喊礼,龙耙特别是龙头很重,进完疏喊完礼,耙子就轻了。龙脚子(舞龙人)头晚须沐浴更衣,与眷分居。
〖行龙〗行龙途中,必须保证捻子不灭,火龙通明亮光。于是每条火龙配两人挑捻子,一人管捻子。管捻子的人手里握一把点燃的捻子,随时注意龙耙,及时更换燃尽的捻子。进屋前先将龙耙逐一检查一次,确保三个捻子同时点燃。与黄龙一样火龙只能舞上水龙,步步高升。忌舞下水龙,“龙起沙,二十五年没人家”,下水龙会把人气、财气、福气全都带走。不舞回头龙,行龙途中,如果丢了一家没去,回头再补叫回头龙。回头无好事,人家会关紧大门,拒不接龙。经过庙宇,火龙要整装进庙,舞双龙盘柱、九穿莲,这两个套路专门用于敬神,在百姓家里是不能舞的。每到一地,两条火龙各有分工,一条穿屋接受恭迎,一条在外择地起舞。
〖迎龙〗
【器乐】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