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练习(1)
(2017-12-15 19:53:56)
标签:
教育高一语文复习 |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练习(1)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5、“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7、荀子《劝学》中“
8、 “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2、
14、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1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1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参考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13、学不可以已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说》
1、 《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 《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从师的标准。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这与 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5、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7.韩愈所说的“师” ,有其独特含义,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句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犹且从师而问焉” ;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而耻学于师”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 。
11、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 致。 12、 《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 “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 的重要性。
13、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
15、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16、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 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19、 《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 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 要以之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24、韩愈《师说》中论及“圣人无常师”时列举了孔子的诸位老师及孔子的言论,得 出的结论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2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 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圣人无常师 ,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老聃
27、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8、韩愈表明写《师说》疑问的目的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4、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
19、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5、不拘于时,学于余
26、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