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练习(1)

(2017-12-15 19:53:56)
标签:

教育

高一

语文

复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练习(1)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4、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1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1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参考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学不可以已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说》

1、 《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 《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从师的标准。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这与 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能是: “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 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本末倒置。

7.韩愈所说的“师” ,有其独特含义,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句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

 8、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犹且从师而问焉” ;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而耻学于师”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11、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 致。 12、 《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 “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 的重要性。

13、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

15、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16、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 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17、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 愈写《师说》时三十 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道之不传也久 ”?原来他所说的“师” ,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 《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 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 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9、 《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 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 《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 《师说》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 要以之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4、韩愈《师说》中论及“圣人无常师”时列举了孔子的诸位老师及孔子的言论,得 出的结论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25、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 “不拘于时,学于余”

2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 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老聃

27、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8、韩愈表明写《师说》疑问的目的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4、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

 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9、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5、不拘于时,学于余

26、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