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高年级识字教学

(2012-02-22 13:22:21)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谈高年级识字教学

白莲中心学校  陈立丽

 

听过低年级的课,识字教学扎实到位,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很牢固,而且拓展性的识字也很充分,进入高年级,阅读与习作成了教学重点,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渐渐淡化了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检查一下就算了事。但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一根柱子(识字写字),两条龙(阅读与习作),识字教学贯穿始终。那么,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高年级的学生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在识字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下面我就高年级识字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1、做好预习,自学为主

随着高年级阅读教学量的增加,质的提高,识字教学所用的精力的分配有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更充分的时间来学生字了。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低年段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拥有很强的识字能力,让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时就对照课后生字,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进行自学,在浏览课文时再加以留意,学生大都能有较深的第一印象。

2、集中学习,辨音识记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定位依然是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对于生字词较多的课文,可以选择比较难记、难读、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教学。如教学《船长》一课,我就选择了这篇文章中最容易读错的六个词语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在学生自由读书的时候,老师依次在黑板上写下词语:薄雾、肇祸、呼号、顷刻间、嘈杂、斗殴。这些单独列出的词语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发挥最大功效。可以与前面学过的对比记忆,可以在新词基础上积累更多词语,可以举一反三,相机理解其他同类的或者形近、音近的词语。如薄雾,学生一般只会读“bao wu”,因为前面第二课里面就有薄薄的雾,虽然再三强调,这个词语读“bowu”,但学生非常不明白,明明是同一个字,而且意思也相同,凭什么一个读“baobao的雾,一个读“bo呢?下了课,或是明天,他们一定又会读错。怎么办呢?那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个是口语,一个是书面的词语,语境不同,读音也不同。再如顷刻间,并不是让学生读准了就万事大吉,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还有那些词语和顷刻间的意思是一样的?一瞬间、一刹那……”都可以让学生积累记忆。呼号有两种读法,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准。

3、随文识字,训练语感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

随文识字对于生字词的音、形、义、运用的正确掌握有什么优势和需要弥补的不足,我在两个多月的随文识字实验教学中初步获得了一些信息:效果最好的是字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运用。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所以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想、理解出字词的意思,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表达正确,但大部分字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随文识字掌握的字词,学生在运用时困难不大,一般的差错都出现在文法上,很少有词语放错语境的情况。随文识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思维习惯,在识字课堂孩子始终是积极地动脑,课堂生成很多,趣味无穷。如,在教学《水》一课时,对文中这一生字,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这个字是个生字。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的形状像什么?

生:勺子

师:对!想一想,为什么里面用一个点,而不用两个点呢?

生:因为勺子里面的水很少。

师:是啊,同学们!勺子里面的水很少,因为水很珍贵。

在教学这个生字时,首先通过看形状来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形状,其次,很容易混淆,老师联系课文内容水少,水很珍贵让学生记住里面只包含一点,既形象生动,又联系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生字。

4、寻找规律,方法多样

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及汉字的特点,采取有趣,多变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识字,用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游戏识字,适当举一些生活实例,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等。

当然,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应因时、因课、因生等多种因素,灵活安排,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的背景下,教师选用何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实现与其它语文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推动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