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清、虚、卑、弱”到“反、无”------把《道德经》五千字压缩成七个字
(2020-03-04 22:02:46)如果说,中国人有哲学,那么至始至终的,都是精致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 ,五千字,八十一章。前后既没有逻辑关系,同时还没有严密的论证体系,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和西方哲学媲美的。但是,必须承认, 《道德经》又是在所谓中国哲学体系里,唯一说起“道”的,就是说到了世界的本源;尽管老子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
“一片绿野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道貌岸然、神采奕奕的老子,途径函谷关,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这里,班固把 《道德经》 概括成五个字:“本、清、虚、卑、弱”。笔者觉得很有意义。展开来说一说,作为个人的人生笔记。
“本”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有一种东西,物质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起个名字,就叫“道”。有点像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的原子论,或者阿伏伽德罗1811年发表的分子学说。
于是,《道德经》又在在四十三章就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有些唯物主义的味道。
道者,物之所由,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则。
德者,物之所得,按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则去做,能获得的什么样的好处和成功。
普通人的理解:本,树根,根本。做任何事情,立身、立家、立国,都要抓住根本,所谓“秉要执本”。家里种一个盆景,不要一味地区重视它的花和叶子,还有那些细枝末节;要重视它的根和周边的泥土。春去秋来,花,会凋落;叶子,会枯黄;细枝,会折断。但是,只要根基还完好,等春暖花开之时,它还会长出绿芽和嫩枝,拥有无尽的生命力。
根本。
“清、虚”(一种态度)
清,
1. 旁观者清。把自己永远当做一个第三者,你会把一个事情看得很清楚。
2. 清静,把自己沉淀下来,戒躁。自然而然自己就“孰能浊静之徐清。”
虚,
虚怀若谷的虚,很难。我们从小听说过空杯的心态。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没有盖子的水杯,只有随时放空,才有可能装进更多的学问。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写到,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卑、弱”(处世之道)
卑,
卑下,处下,但并没有卑贱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翻来覆去地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换作现代的解释就是低调。
说到低调,其实是很难的!
低调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光而不耀。”这是一种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给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必须先有光,而后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须要懂这个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谦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同样强调了这个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弱,
柔弱,柔弱胜刚强。
1.
2.
3.
心态处下,心怀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对柔弱心态的推崇。
题外话,这和老子的故地陈国是有很大关系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人,但实际老子出生的地点是陈国,只是被楚国灭掉了。
陈国有两个文化特点,一个是对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刚刚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种就是对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争的品格也同样体系到了《道德经》里面。
而我们细看身边的事物,也的确如此。凡是坚硬的东西最后很快被磨损消亡,而柔弱的东西却又持续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时候,牙齿早已掉光,而舌头健在。
南怀瑾先生曾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尽管这个评价有点搞笑,但是至少在我们初涉国学之时以作参考。
如果真在人间:首先,认清事物之“本”;然后,做到清(沉淀,戒躁)、虚(谦虚,虚怀若谷)、卑(处下)、弱(柔弱)的心态,那不就是无敌的状态了吗?
这就是《道德经》里的“本、清、虚、卑、弱”的小结。
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全面,应该再加上两个字:“反”和“无”。这样,才算完整。
反,
《道德经》四十二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
1.
2.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矛盾和对立面上的。正和反,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是源泉和动力,缺一不可。有些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当“反”,不存在的时候,“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也是“反动”这个哲学概念的由来。
无,
关于有和无,一言难尽。
有,即可感知,可辨别的物质,包括一切形象,一切现象,一切存在。
无,即不能辨别,无法感知的能量,注意,有并非真有,无不是没有,有和无是大道的两种状态,一体无二,非空非有,有即是无,无便是有,形态不同而已。
所以老子会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又说:有无相生。
无,大象无形,无用(用处你没有看到),无为。我个人的理解为:
1.
2.
3.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毫无疑问,老子和《道德经》是伟大的,值得永远学习和充满疑惑的。
孔子去见过一次老子。老子好像没看上孔子,认为孔子太年轻,还有些张扬。孔子出来后感叹道:“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鸟,吾知其能飞;老子,其犹龙呼?”
孔子尚且如此,想必我等后学更是不知其之所以然了。
五千字,不多。压缩成七个字,是属于个人的理解。
其实,《道德经》只有一个字:
那就是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