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汇的首任知县钦连

(2012-04-13 08:43:18)
标签:

杂谈

钦公塘这条海塘虽然早已被夷平,现在已成为川南奉公路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名字却至今留在南汇每个人的心中。       钦公塘原名外捍海塘、小护塘,原筑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走向自北而南,起自今浦东新区高南乡珊黄村黄家湾,经合庆、蔡路、江镇、施湾,然后穿过南汇地区进入奉贤境内,至五墩涵水庙止,全长9250.50丈。
       这条海塘自筑成后百余年间,曾为保护下沙盐场塘内大片土地发展成为农业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条年久失修的海塘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秋阴历七月十六日一次特大狂风暴雨中一夜间却被海潮全线冲决了,使当时南汇地区(包括后来的川沙地区)里护塘和外捍海塘之间的一大片土地立时变成了一片汪洋,据胡祖德所编《胡氏杂钞》所载祝悦霖一文中的记载,称这里的人民当时竟遭到了这样一次巨大的灾难:“民死什六七,六畜无存,室庐皆为瓦砾场,不辨井里,塘西险处亦如之。水稍退,尸棺塞河,流水尽黑,脂膏浮水面,味腥恶,鱼尽死,田稼尽烂,饥民乞食苏常及浙之嘉湖诸郡,弃子女通衢者不可胜数,卖妻者值钱一二贯,屋材器用值一两者不值一钱。食尽树皮草根,抢夺盗冢不可禁。”如此一场大灾,真如诗中所言:“生灵十万作凫飘”。
       那时候,南汇建县才只有6年,一切还正在百废待兴之际,遇上如此大灾,对初生的南汇县确是一个最为严重的打击,使这片刚露出一丝生气的斥卤之区又从此陷进了一片荒芜和凄凉中,但是就在这最为紧要的时刻,南汇的首任知县钦连却又临危受命到了南汇县的任上。
       钦连,字幼畹,浙江长兴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上海县建立南汇县时,他被任命为南汇县的首任知县。
       钦连是一位颇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据《南汇县志》记载,当时他是以“厚民俗,遂民生,苏民力,去民害”的从政座右铭来南汇赴任的。因此他一到南汇,虽然在任仅9个月,但是就在短短的期间,在定县界、谋区划、建衙署、修城池、创学宫、整驿站、设仓廪、理财政,为新生的南汇县奠定基础就已经殚精毕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此期间,他还走访了许多乡镇,交了不少“贤士野老”做朋友,决定为分建后的南汇县编写第一部《县志》,好为其继任者继续发展南汇提供必要的素材,以不辜负当时朝廷所以要“分土厚民”建立南汇县的宗旨。对他这样一个已和南汇人民结下了浓厚情谊的人来说,这次南汇遭此巨灾,他能慨然应命再赴南汇当然也就成了情理中之事。
       钦连再任南汇县知县是在大灾后的第二年,这年又遇上了大灾后的瘟疫大流行,“病疫死者又无数”,使南汇这块原已斑斑疮痍的土地更添了一重凄凉,面对如此困境,人心更趋浮动,因此钦连一到任上后就立即将救灾和修塘列为首要任务,并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工作。
       钦连领导这次修塘是采用以工代赈和救灾结合起来的方法来进行的,甚得民心,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民渡过一时的灾难,而且还能使大家看到故土未来的希望。因此当修塘工程刚一启动时,真是“丁夫云集不须檄”,很快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修塘大军。据群众口碑资料称,当时参加修塘的人数空前踊跃,甚至不少妇女、老人和孩子也都义务上了塘,他们挑不动一担土,就用围在身上的御身头(饭单)兜上土帮着筑塘。这是一条在原塘址外160余米处筑起的新塘,工程量十分繁重,但是在群众众志成城力量的支持下,工程却进展得很顺利。工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正式开工,到当年七月,仅6个月的时间,全长15320丈的海塘就全线筑成了,从而又鼓起了人民对故土新的希望。
       “压住蛟龙气不骄,危塘坚筑势峣岧;
       村中多少闲香火,只合钦公庙中烧。”
       这是当时盛传于民间的一首歌谣,这里不仅道出了海塘筑成后人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民对钦连的浓厚感情。海塘筑成,“从此潮不为恶”,人们怎能忘了钦连呢?为了志其惠,人们也就将这条新筑成的海塘定名为“钦公塘”,而且还分别在九个团为钦连各修了一座生祠,并将钦连在塘成后写的一首《筑捍海塘纪事》诗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生祠前。生祠修成后,正像歌谣中所说的那样,当时南汇在一段时间内各地庙宇中的香火竟一下子都变得清闲了,唯钦庙独盛。
       一个人为群众做了好事,群众是不会忘记他的。现在钦公塘虽已夷平成了川南奉公路,碑也没了,所建的生祠也已仅剩一座(址于原九团,即今顾路镇境内),而且也已与龙王同供在一起成了一座龙王庙,但是钦连这位曾为南汇人民做过许多好事的知县却至今仍留在南汇人民的心中。
       兹将钦连在海塘竣工后所作的一首《筑捍海塘纪事》诗录如下,因为此诗记录了钦公塘修筑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筑海塘纪事
       中云间东环瀛海塘,洪波淼淼蛟蜃窟。
       中开元天子廑东南,筑塘捍海山如屹。
       中遂令沧海变桑田,夏麦秋禾民乐业。
       中迄今千载塘浸圮,啮足冲腰一线窄。
       中中间修茸亦时间,东茸西补究何益。
       中余昔剖符新造邦,目睹残堤心懔慄。
       中上书反复数百言,当路悠悠置不答。
       中未几余亦解官去,荏苒星霜又四易。
       中吁嗟天幸不可常,奇灾一旦生仓卒。
       中壬子七月十五夜,鲸嘘鳌噫龙战血。
       中移山撼岳声震惊,倒峡滔天势奔突。
       中顷刻横溢穿城阙,踪欲窜匿已无及。
       中可怜海滨千万户,梦中齐赴龙君宅。
       中大吏惊闻奏九重,分遣僚属遍存恤。
       中余亦奉使南邑来,城郭人民感畴昔。
       中遗民痛哭为余言,吾侪生本傍海穴。
       中田庐岁岁怕秋潮,堤防全仗一塘力。
       中如何束手任废倾,致使吾民遭异厄。
       中微躯如拾暂偷生,兹塘不筑终鱼鳖。
       中余聆此言一长叹,上闻不壅舆情述。
       中舆情听得复何疑,集议盈廷徒饶舌。
       中汉阳徐君苏州守,侃侃力赞群语决。
       中飞章上达帝曰俞,金钱十万何曾惜。
       中正月始和晷鼓鸣,丁夫云集不须檄。
       中乃知举事从民欲,筋骨虽劳意欢悦。
       中祇恐斯民事未谙,先期告戒颇历历。
       中厥址唯宽厥巅锐,坡须走马背须鲫。
       中老木为杵坚筑基,巨石如盘空际掷。
       中层层椎击土膏凝,注以清泉闷不泄。
       中更栽嫩草护新址,尽塞古崡弥旧隙。
       中吾民奉令踊跃趋,奋力争先如赴敌。
       中汗日蒸云肯少休,群工次第胥底绩。
       中蜿蜒长堤三万丈,百尺巍峨耸天阙。
       中冯夷有怒不敢逞,海底怪物惴屏息。
       中起看灾黎喜色生,从兹寝寐获安帖。
       中尔宅尔居长子孙,亿万斯年沐帝听。
       中余忝董率日驱驰,幸籍诸公免陨越。
       中作诗纪事代贞珉,增修勿坠望来哲。

钦公塘这条海塘虽然早已被夷平,现在已成为川南奉公路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名字却至今留在南汇每个人的心中。       钦公塘原名外捍海塘、小护塘,原筑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走向自北而南,起自今浦东新区高南乡珊黄村黄家湾,经合庆、蔡路、江镇、施湾,然后穿过南汇地区进入奉贤境内,至五墩涵水庙止,全长9250.50丈。
       这条海塘自筑成后百余年间,曾为保护下沙盐场塘内大片土地发展成为农业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条年久失修的海塘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秋阴历七月十六日一次特大狂风暴雨中一夜间却被海潮全线冲决了,使当时南汇地区(包括后来的川沙地区)里护塘和外捍海塘之间的一大片土地立时变成了一片汪洋,据胡祖德所编《胡氏杂钞》所载祝悦霖一文中的记载,称这里的人民当时竟遭到了这样一次巨大的灾难:“民死什六七,六畜无存,室庐皆为瓦砾场,不辨井里,塘西险处亦如之。水稍退,尸棺塞河,流水尽黑,脂膏浮水面,味腥恶,鱼尽死,田稼尽烂,饥民乞食苏常及浙之嘉湖诸郡,弃子女通衢者不可胜数,卖妻者值钱一二贯,屋材器用值一两者不值一钱。食尽树皮草根,抢夺盗冢不可禁。”如此一场大灾,真如诗中所言:“生灵十万作凫飘”。
       那时候,南汇建县才只有6年,一切还正在百废待兴之际,遇上如此大灾,对初生的南汇县确是一个最为严重的打击,使这片刚露出一丝生气的斥卤之区又从此陷进了一片荒芜和凄凉中,但是就在这最为紧要的时刻,南汇的首任知县钦连却又临危受命到了南汇县的任上。
       钦连,字幼畹,浙江长兴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上海县建立南汇县时,他被任命为南汇县的首任知县。
       钦连是一位颇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据《南汇县志》记载,当时他是以“厚民俗,遂民生,苏民力,去民害”的从政座右铭来南汇赴任的。因此他一到南汇,虽然在任仅9个月,但是就在短短的期间,在定县界、谋区划、建衙署、修城池、创学宫、整驿站、设仓廪、理财政,为新生的南汇县奠定基础就已经殚精毕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此期间,他还走访了许多乡镇,交了不少“贤士野老”做朋友,决定为分建后的南汇县编写第一部《县志》,好为其继任者继续发展南汇提供必要的素材,以不辜负当时朝廷所以要“分土厚民”建立南汇县的宗旨。对他这样一个已和南汇人民结下了浓厚情谊的人来说,这次南汇遭此巨灾,他能慨然应命再赴南汇当然也就成了情理中之事。
       钦连再任南汇县知县是在大灾后的第二年,这年又遇上了大灾后的瘟疫大流行,“病疫死者又无数”,使南汇这块原已斑斑疮痍的土地更添了一重凄凉,面对如此困境,人心更趋浮动,因此钦连一到任上后就立即将救灾和修塘列为首要任务,并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工作。
       钦连领导这次修塘是采用以工代赈和救灾结合起来的方法来进行的,甚得民心,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民渡过一时的灾难,而且还能使大家看到故土未来的希望。因此当修塘工程刚一启动时,真是“丁夫云集不须檄”,很快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修塘大军。据群众口碑资料称,当时参加修塘的人数空前踊跃,甚至不少妇女、老人和孩子也都义务上了塘,他们挑不动一担土,就用围在身上的御身头(饭单)兜上土帮着筑塘。这是一条在原塘址外160余米处筑起的新塘,工程量十分繁重,但是在群众众志成城力量的支持下,工程却进展得很顺利。工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正式开工,到当年七月,仅6个月的时间,全长15320丈的海塘就全线筑成了,从而又鼓起了人民对故土新的希望。
       “压住蛟龙气不骄,危塘坚筑势峣岧;
       村中多少闲香火,只合钦公庙中烧。”
       这是当时盛传于民间的一首歌谣,这里不仅道出了海塘筑成后人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民对钦连的浓厚感情。海塘筑成,“从此潮不为恶”,人们怎能忘了钦连呢?为了志其惠,人们也就将这条新筑成的海塘定名为“钦公塘”,而且还分别在九个团为钦连各修了一座生祠,并将钦连在塘成后写的一首《筑捍海塘纪事》诗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生祠前。生祠修成后,正像歌谣中所说的那样,当时南汇在一段时间内各地庙宇中的香火竟一下子都变得清闲了,唯钦庙独盛。
       一个人为群众做了好事,群众是不会忘记他的。现在钦公塘虽已夷平成了川南奉公路,碑也没了,所建的生祠也已仅剩一座(址于原九团,即今顾路镇境内),而且也已与龙王同供在一起成了一座龙王庙,但是钦连这位曾为南汇人民做过许多好事的知县却至今仍留在南汇人民的心中。
       兹将钦连在海塘竣工后所作的一首《筑捍海塘纪事》诗录如下,因为此诗记录了钦公塘修筑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筑海塘纪事
       中云间东环瀛海塘,洪波淼淼蛟蜃窟。
       中开元天子廑东南,筑塘捍海山如屹。
       中遂令沧海变桑田,夏麦秋禾民乐业。
       中迄今千载塘浸圮,啮足冲腰一线窄。
       中中间修茸亦时间,东茸西补究何益。
       中余昔剖符新造邦,目睹残堤心懔慄。
       中上书反复数百言,当路悠悠置不答。
       中未几余亦解官去,荏苒星霜又四易。
       中吁嗟天幸不可常,奇灾一旦生仓卒。
       中壬子七月十五夜,鲸嘘鳌噫龙战血。
       中移山撼岳声震惊,倒峡滔天势奔突。
       中顷刻横溢穿城阙,踪欲窜匿已无及。
       中可怜海滨千万户,梦中齐赴龙君宅。
       中大吏惊闻奏九重,分遣僚属遍存恤。
       中余亦奉使南邑来,城郭人民感畴昔。
       中遗民痛哭为余言,吾侪生本傍海穴。
       中田庐岁岁怕秋潮,堤防全仗一塘力。
       中如何束手任废倾,致使吾民遭异厄。
       中微躯如拾暂偷生,兹塘不筑终鱼鳖。
       中余聆此言一长叹,上闻不壅舆情述。
       中舆情听得复何疑,集议盈廷徒饶舌。
       中汉阳徐君苏州守,侃侃力赞群语决。
       中飞章上达帝曰俞,金钱十万何曾惜。
       中正月始和晷鼓鸣,丁夫云集不须檄。
       中乃知举事从民欲,筋骨虽劳意欢悦。
       中祇恐斯民事未谙,先期告戒颇历历。
       中厥址唯宽厥巅锐,坡须走马背须鲫。
       中老木为杵坚筑基,巨石如盘空际掷。
       中层层椎击土膏凝,注以清泉闷不泄。
       中更栽嫩草护新址,尽塞古崡弥旧隙。
       中吾民奉令踊跃趋,奋力争先如赴敌。
       中汗日蒸云肯少休,群工次第胥底绩。
       中蜿蜒长堤三万丈,百尺巍峨耸天阙。
       中冯夷有怒不敢逞,海底怪物惴屏息。
       中起看灾黎喜色生,从兹寝寐获安帖。
       中尔宅尔居长子孙,亿万斯年沐帝听。
       中余忝董率日驱驰,幸籍诸公免陨越。
       中作诗纪事代贞珉,增修勿坠望来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