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第二回看曹雪芹的人性观:“正邪两赋” 黄大荣
(2017-09-12 13:33:21)
标签:
文化 |
从《红楼梦》第二回看曹雪芹的人性观:“正邪两赋”
黄大荣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甲戌侧批:真千古奇文奇情。]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甲戌侧批:没有这一句,雨村如何罕然厉色,并后奇奇怪怪之论?]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冷子兴转述宝玉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脂砚斋赞为“千古奇文奇情”,子兴却说,“将来色鬼无移!”脂砚斋眼光独到,知道这乃是文学的常用技法——反铺垫,说,“没有这一句,雨村如何罕然厉色,并后奇奇怪怪之论?”这一铺垫和反转,一石两鸟,既凸显了贾宝玉上面那句惊人之语,又凸显了下面贾雨村的一番宏论。
是不是奇奇怪怪之论呢?以前无古人论,当然可以说是奇谈怪论;但这也显然是脂砚斋惯用的反语。请看曹雪芹下笔之重——“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曹雪芹很少用“重大”这样的大词,可见他非常看重下面的“假语村言”的!脂砚斋怎么会看不出雪芹的苦心孤诣呢?
文学的核心价值,是深刻洞悉人性。古往今来,东方西方,经典作品所以还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唯一的理由,是充分揭示了人性的秘密。而只有人性,才能抵达另一个人性。
请读者注意这六字:“余者皆无大异”!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戌侧批: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再请读者留意,能“修治天下,挠乱天下”的,是什么人?英雄也,历史的关键时刻,决定天下命运,即,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作者故意说这些人“大仁”,或者“大奸”,其实是诳言,不可信的。大仁者的前几个,传说中人,后面一排,尽是儒家代表人物。我们知道,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是否定性的,也就知道“大仁”的不可信了。同理,后面的人,是不是“大奸”,作者干脆不说了!借用脂砚斋接下来的一段评语来说吧:“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戌侧批: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甲戌侧批:恰极,是确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云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雪芹这里列举的,同时禀正邪二气的历史人物,一类是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一类便是奇情女子。这些人是“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云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如此禀赋优异、建树卓绝的人,尚且正邪两赋,余者万万人,就自不待言了。
曹雪芹先用调侃的笔墨,排除大仁大奸这两类历史“英雄”,然后指出,“余者皆无大异。”接着,在万万人的“余者”中,列举禀赋奇异之人,加以阐释,将他们归入“正邪两赋”之中。既然作者心目中优异的人都这样,凡是人,也便无不具有正邪两面性矣。就这样,他逻辑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人性观”。
重要的话不妨再重复一遍,曹雪芹认为,关于人性禀正邪二气的观点,是适合所有人的!正邪两赋,就是曹雪芹的人性观。孔子不谈人性。荀子孟子就人性之善恶,有过辩论。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对此再熟悉不过了。他思考了这个“重大”(曹雪芹唯一一次使用“大词”)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可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到曹雪芹就终结了。他给这一论战,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所谓正邪两赋,就是善恶两赋。人有智商情商,人们各有高低不同。也就可以猜测,善商恶商也是天赋的,也因人而异,会有先天的程度的不同。而后天的影响,比如随着权力、财富、地位的改变,善商和恶商,会有相应的变化趋势。
因此,我归纳出:善商=善/善+恶;恶商=恶/善+恶;善商+恶商=1。
随着人的意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终会发现人的善恶所对应的生物机理,发现善商和恶商的“物质”性存在。当然,这里说的物质,像所有物质一样,最终是空间和运动,是能量,而不是日常经验所理解的实体。
善商恶商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这也是“上帝”预设的人的悖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