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动”与“课程”

(2016-12-04 22:38:36)

最近几天搜集学习了一些“活动”和“课程”资料,认真思考两者的概念以及联系和区别。现将自己的思考梳理如下,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首先,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由“活动”到“课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早先“活动”一般称之为“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概念定义为“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组织学生参加的教育活动。近年来修订颁发的教学计划已明确更名为课程计划,明确了活动可列入课程。随着最近几年校本课程研究的持续深入,有关“课程”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逐渐把“课外活动”发展成为了“活动课程”。

仔细梳理“活动课程”的一些特征,还是能够发现“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之间的一些差别。

 “课外活动”是由学校在课外领导和组织的活动,它是相对于学科教学来说的,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补充,一般没有完善的内容和评价体系,随意性较强,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的。

“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在教学实施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有一套教学操作模式。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以后,又以法定形式构成课程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正式课程。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活动”上升为“活动课程”是一个严谨化、系统化的过程,突出了“活动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使“活动”上升为“活动课程”就必须遵守“课程”的要求。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定“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

(上面这段话是摘自董艳老师博客中的一段,董艳老师自己开发了“乡土乐”课程,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课程”需要目标、计划、评价等体系来支撑,但最重要的是内涵,是孩子创造学习的经验,这才是“课程”的中心,也是“课程”的最上位的目标。

北京亦庄小学所提倡的 “让活动成为课程”,我认为也符合上述的目标。北京亦庄小学有个“一起来做活动的设计师”工作坊,“让活动成为课程”就是他们的口号。他们在设计“活动”时都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活动要充满儿童特点;

二、活动过程中要充满多样性和选择性,避免整齐划一;

三、活动要为大多数儿童提供展示舞台,重视全员参与;

四、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注重对孩子的影响;

五、活动评价,要个性化评价,避免以集体评价代替个人评价。

从这几点当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一点都是在保证孩子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让每个孩子的经历都有迹可循,真正的做到孩子创造学习的经验。这样的活动才能称之为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