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冯至《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中下
(2013-01-03 08:19:37)
标签:
转载 |
秦州 同谷 成都
乾元二年(759)春末,杜甫由洛阳返回华州任上. 从春天开始的旱情一直持续到夏天,仍未缓解,关中 地区陷入旱魔的肆虐中.久旱不雨,粮食无收,米价 暴涨 ,"斗米到七千钱,人相食."7000钱是个什么 数字呢 太宗贞观年间,斗米仅三四钱,玄宗开元年 间米价有所上涨 ,也不过斗米20钱.百姓无食,纷 纷上路逃荒.杜甫作《夏日叹 》,《夏夜叹》,前者以 记实之笔描写旱情酷烈 :
"朱光彻厚地","良田起黄 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面对"万人尚流
冗,举目惟蒿莱"的流民惨状 ,他"对食不能餐", 叹息贞观治世和贤良宰相的眇然长逝.后诗写夏夜乘
凉,进而想到戍边的士兵此刻正在挥汗戒备,连洗濯 的条件都没有,不禁发出深沉叹息,缅怀过去那种国 泰民安的太平岁月. 由于饥荒严重,
政局混乱,主 要还是由于肃宗排挤玄宗旧臣,杜甫对这位天子已失
去信心,他决心辞去官职,远去秦州(今甘肃天水).
《立秋后题》这首诗表达了弃官远去的意志 :"罢官 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解掉官职是由个人决定的,
大可不必让此心为形体所拘役!杜甫一旦把事看透,他的行为也是十分果断的.在抵达秦州后写的《秦州
杂诗》第二十首中,说:"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 也表明了他对肃宗 "自圣" 的不满和弃官远行的理
由.他从此远离了肃宗,走上了后半生飘泊秦陇巴楚
的漫长道路,得以和人民群众做更广泛,密切的接触.
他虽然远离了肃宗, 却始终心系国家和时政. 这年 七月,他带领家属走上西去秦州的漫漫旅途.秦州距 长安780里,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陇山 高两千余米,南北走向,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 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度越陇山,一路上不打听 西部地区有无烽火,经历万千险阻,终于到达秦州, 住在城里. 秦州是西北重镇, 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 户,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杜 甫把他的所见所闻写成 《秦州杂诗二十首》,从这组 诗中,我们可以窥见陇右山川风物和杜甫的生活思想 片断."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其七)"烟火 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其十)"萧萧古塞冷,漠漠 秋云低 ."(其十一)"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 (其十八)这些诗句写出诗人初到秦州时对此处风物的 新奇感受.从杂诗第十七首可以了解到杜甫在城中的 简陋居处 :"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 山云低度墙.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 门前百草长 ."雨水淋幔,可见屋檐短窄;山云度墙,可见墙头低矮;"鸬鹚"二句,见房基低洼 ;门前草 长,见庭户冷落.据此可知杜甫在秦州的生活状况. 闲居无事,他独自寻访秦州附近的古迹,去过城北的 隗嚣宫(其二)和城南的南郭寺(其十二),所见皆荒凉, 空寂的景色,处处引发其羁旅伤情.有时,他夹在人 群中观看来往于京都和边地的使臣,或观看从西域调 来的东征叛军的部队(其六),或远眺边关上警急的烽 火(其十八),或于夜晚倾听震天动地的鼓角(其四), 内心充满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对于吐蕃之将成为西部 边患,他也做出了预料(其十八),几年之后,吐蕃果 然兴兵大举进攻长安 . 杜甫早在至德二载 (757)作 《北征》诗中就曾对肃宗借回纥兵以平叛的做法提出 异议.回纥人协助唐军收复两京后,大掠洛阳城中财 物,百姓所受灾难十分严重.回纥少主叶护向肃宗提 出留兵沙苑,进一步为肃宗收取范阳.肃宗同意.对 肃宗一味依靠回纥,杜甫作《留花门 》(花门,即回 纥)表示反对,认为留下回纥兵会后患无穷:"花门既 须留,原野转萧瑟 !"其后事实果如杜甫所言,宝应 元年(762)回纥破了史朝义 ,再至洛阳抢掠,杀百姓 万余人.广德二年(764),永泰元年(765)回纥又与吐 蕃连兵,攻掠奉天,同州等地.这一时期所作的《即事》一诗,也是对肃宗的依赖回纥进行批评.乾元元 年(758)七月,肃宗为求得回纥的援助 ,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 ,第二年四月 ,可汗病死,宁国公主险被殉葬,经过力争,方以割面毁容为代价获得 生还,时间为乾元二年(759)八月,此时杜甫正在秦州. 诗题为"即事 ",当是宁国公主回归时经过秦州,为 杜甫所目击.诗中以凄凉的笔触描绘了宁国公主的形 神 :"秋思抛云髻,腰支剩宝衣 ."对肃宗的卖女求 安予以批判, 表现了作者可贵的民族意识. 杜甫在 秦州还写出了一批咏物诗,借物寓意,把积年的生活 感受委婉传出.《萤火 》诗写萤虫光亮细微,本无实 才,却敢靠近太阳飞舞,实为讽刺宦官李辅国之把持 朝政.《蒹葭 》诗写秋天芦苇身遭摧折之状,借以寓 身世之叹.《苦竹》诗写身居山野,强自扶持的苦竹, 借以赞美君子的避世情操.《废畦 》诗写秋末的菜畦 萧条冷落,叹息人生的始盛终衰.等等.《佳人》一 诗则是以人物自况: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无米可炊,故不用打水做早饭,井水也就封冻了. 冬无棉衣裹身,睡觉时自然感到床板冰凉.无饭可吃,
忽发奇想,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大概也可充 饥吧.唉,要是把钱都花光了,恐怕面子上也过不去,
还是存下一个小钱吧,让它看家好了.老杜的这点幽 默,是他在极为艰难的时候借以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
手段.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 位"佳主人"来信相邀,杜甫遂携家离开秦州,踏上
南行之路.
乾元二年(759) 十月,杜甫从秦州出发,南下同 谷.在《发秦州》诗中讲了移居的原因 :"无食问乐
土,无衣思南州 ."而要去的南州同谷,气候温和, 可补无衣之缺,物产丰富,可填无食之腹.杜甫抱着
这种美好的愿望,拖儿带女地上了路.这是一条艰难 的旅途,为杜甫始料不及.他在这条路上创作了十二 首纪行诗, 真实地记录了每一步的艰辛.
同谷距秦 州200余里,其间山重水复,道路迂曲.十月的一天 半夜,杜甫一家坐上马车启程 ."中宵驱车去,饮马
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发秦州》)
此时孩子们可能还在梦中,杜甫望着天上磊落的星月 和山峦间浮动的苍茫云雾,不禁仰天叹道 :"大哉乾 坤内,吾道长悠悠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 南便进入险阻的山地.杜甫在《赤谷》诗中描绘说: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 饥 ."满路乱石堆积,只有一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 车轴已多次抹进油脂,可见道路极其难走.山深风紧, 日落童饥,而前面的"村墟"十分遥远,依稀的"烟 火"似不可及,未免忧心忡忡 ,"常恐死道路,永为 高人嗤 ."生且难顾,还要顾及死后的面子,他的心 真够沉重的了.
接下来是铁堂峡, 山峡险绝.杜甫 在《铁堂峡》诗中描写,那里的山壁颜色青黑,像精
铁凝聚,一条山径盘入苍穹,山顶上是太古的积雪. 一家人神色惨淡地在曲谷中行走,谷底长冰横路,马
骨几乎被冻折.想到生逢乱世,叛贼猖獗,国事未宁, 自己多年飘荡流走, 内心火辣辣难过.
再往前走, 进入成州长道县( 今甘肃西和县),城东30里处有盐
井,那里的草木枯白,煮盐的车辆络绎不绝.杜甫把 这些场景写入《盐井》一诗,并揭露盐商从中巨额谋 利,
对人情之趋利深致喟叹.
《寒峡》一诗写度越 的艰辛,时当仲冬来临,峡中寒云堆积,遮掩了天空,
北风急剧,涧水增波.偶尔寻见野人的烟火,就在水 边起火做饭.面对艰苦的行程,杜甫想到了那些转战
四方的士兵们,他们的日子更苦,而自己"此生免荷 戈 ",所以就"未敢辞路难"了.他总是能在艰难之 际想到苦难的黎民百姓,
并借以自励.
当法镜寺出 现在眼前时,杜甫得以一破愁颜.此寺今不详何处,
据作者《法镜寺》诗中所写,它是一座建在山崖上的 古寺,周围风景十分秀丽 ,"婵娟碧藓净,萧槭寒箨 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红色的寺梁半映霞 光,明艳的门窗历历可数.杜甫拄着手杖鉴赏了许久, 竟忘了赶路.这是他沉郁的长征组歌中的一支轻松的
插曲,接下来的青阳峡又把他带入更为险恶的境地.
《青阳峡》诗对高山深峡作了惊心动魄的描写:"冈峦 相经亘,云水气参错.林迥峡角来,天窄壁面削西五 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 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冈峦纵横连绵无际,云气水 气混杂交错.林木远去,峡角峥嵘而出;天空狭窄, 峭迎面而起.溪西的五里崩石,发怒似地向我滚落. 仰望山巅,真担心它会撞翻日车;俯看山脚,只怕它 会把地轴压折.山魈呼啸引来凄凄寒风,霜雪弥漫峡 谷一片沉寂.杜甫当年留在青阳峡的艰难足迹早已不 复存在,而那声声惊呼却借助于诗章穿过了历史的烟 云.
穿过青阳峡,来到龙门镇.龙门镇在同谷城西 70里,周围群峰簇拥,云屯雪积,官军有部队在此设防
杜甫看到暮色中的军旗暗淡无光,寒风与湿气钝涩了 士兵的刀锋,听到了远离家乡的士兵在寒夜中的默默 哭泣,
作《龙门镇》以示同情.
《石龛》是写作者 经过石龛时的观感.前半写道路的艰危 :"熊罴咆我
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 无日,山远道路迷 ."阴森之境,令人毛骨悚然.后
半写黎民的重役,作者看到一个采竹的人,唱着悲歌 攀登陡壁,经问得知,他是在给官府采伐箭杆,五年
来一直供应前线军需,可是眼下小竹已经采尽,再也 无法完成分派的任务.听罢苦诉,杜甫不禁对这场战 乱发出浩叹 :"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
!"此诗以 小见大地反映出安史之乱给国家的财力物力造成的空 前损失,
表达了对苦难的黎民百姓的深厚同情.
积草岭,在今甘肃徽县北40里 ,杜甫在《积草岭》题 下注 :"同谷界 ",自此向西南行即达同谷.杜甫翻
越此岭时,正值群峰积阴,白日隐见,林风飕飕,石 色惨惨,但一想到前面百里处便是卜居之地,心情就
有些激动,"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 远客惊深眷 .""佳主人"的亲切关怀 ,使他受宠若
惊.举目苍茫的南天,恍忽间那座茅屋已出现在眼前 了.然而这只是诗人天真的心愿,同谷等待他的是比 秦州更为冷酷的现实.
接着翻越的是泥功山, 此山 在同谷西北30里 ,山多泥泞,把老杜一家搞得一塌 糊涂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看到泥泞中死
去的猿和鹿,杜甫真怕一家人遭到灭顶之灾,并回头 叮嘱北来的人,小心迈步千万别性急.自顾不暇,还 要关照他人 , 杜甫心性如此
.
最后一首纪行诗是 《凤凰台 》,凤凰台在同谷东南七里的凤凰山上,作 者自注 :"山峻,人不能至其顶
."古时把凤凰视为 王者的祥瑞,凤凰出则天下太平.杜甫有感于动乱的 时局,出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面对凤凰台忽发奇想: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 啾 ."为了救助这只能给人间带来祥瑞的雏凤,他表
示愿意剖心献血,供它饮啄,让它长出彩羽,飞游天 下,"再光中兴业 ,一洗苍生忧 ."可见,杜甫虽远 离了肃宗,但对国家和人民,
心却贴得很紧. 从秦 州到同谷这组纪行诗,不仅记录了沿途所历的自然风 光和艰难的步履,而且作者时时将自己的目光和情思
由此及彼地推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没有斤斤于个人 的不幸,而是每每想到那些比自己更为艰难的士兵和
百姓.这是组诗的思想闪光之处,是杜甫的人格伟大 之处.
就这样, 他到了同谷.那位写信相邀的"佳 主人 ",看来并没给杜甫提供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
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谷之中.那组催落过无数人同 情之泪的"同谷七歌"(即《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七首》)
,其血泪之声腔久久回荡在这方天地间,致 使同谷其地给世人留下糟糕的印象.组歌其一唱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 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 皴皮肉死 .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
以白头乱发的暮年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捡拾橡栗 充饥,以致手脚被冻得皴裂坏死.现实如此残酷地折
磨着诗人,难怪于放声哀歌之际,天上的悲风也下来 与其相应和了.其二唱道:
长撅长撅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撅,是一种挖土农具,杜甫从房东借来,去山野挖黄 独(一种野生的土芋 )."我生托子以为命 ",把一家
人的性命寄托给长撅了,诗人的生活体验有多深!没 有它就挖不到黄独,挖不到黄独就得饿死啊!可是,
大雪封山,黄独的苗踪被盖住了,杜甫身穿遮不住小 腿的短衣,东一下西一下地挖了半天,也没挖到一块,
只好空手而归.四壁里一片沉寂,只有孩子们的呻吟, 一声声刺着他的心. 第三首写思念诸弟, 第四首写
思念妹妹,第五首叹身居穷谷,第六首写龙蛰而蛇出, 叹世相混乱,第七首叹岁月蹉跎.皆长歌当哭,顿挫 淋漓,
是杜甫七古诗体的珍品.
杜甫抵达同谷当在 十一月初,十二月一日他就离开了此地,前往成都寻
找安身之处.这一路山水行程,险象环生,他把所历 之景与事写成纪行诗十二首,与前组纪行诗数目相同, 凑成一对. 《发同谷县》是第一首,
写辞别同谷的 感受,对"一岁四行役"的动荡生涯叹息不已.这一 年是他走路最长,吃苦最多的一年.三月,由洛阳赶
赴华州,一路上兵荒马乱;七月,由华州逃荒到秦州; 十月,由秦州南下同谷;现在又要长途跋涉了.然而
杜甫很会自我安慰,他想起一生奔波不已的孔子,墨 子来了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 焉能尚安宅 "既然圣贤们尚且如此
,何况我这经 常挨饿的愚顽之人,哪里还能安居宅中 这里透露出 离开同谷的原因:饥寒所迫.杜甫很重人情,虽说在
同谷住的时间不长,但临行前仍向多多少少给予他关 照的人们一洒凄惶之泪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交情无深旧,穷老多惨戚
."这些人既非旧识,又无 深交,只因彼此皆为"穷老 ",同病相怜,故多惨戚 之别情.在这些人的眼中,杜甫不再是一位大诗人,
他只是一个携儿带女背井离乡的穷苦老头.
离开同谷向南走,约行百里,至木皮岭.杜甫在《木皮岭》 诗中以惊人之句状写此山之高险 :"远岫争辅佐,千 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 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听风水昏.高有废阁道, 摧折如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站在岭腰 环顾四周,但见群峰奔涌,争来拥簇;仰头望去,山 巅横亘,塞满整个天空;俯首下视,深渊万丈,切开 了厚厚的地层.山中风水昏昏,虎豹争斗.高壁间残 留着七零八落的废栈道,山谷间的巨石上爬满长长的 树根,山势如此,杜甫一家人翻越之难可想而知 ,"汗 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祁寒,即"大寒","严寒". 时当腊月,天气严寒,但因走得汗流浃背,反倒觉得 天气暖和了.
翻过木皮岭,面临嘉陵江.杜甫两渡此 江,写出《白沙渡》,《水会渡》二诗.前首写暮渡,
后首写夜渡.总在写江面浩渺,洪涛汹急,忧心千结, 而暮,
夜两次渡江时的景物与心情又同中有异.
渡过嘉陵江以后,便走上了栈道.栈道建在江峡绝壁上, 是古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创造的一种道路:在临江
的高高峭壁岩石间凿出一排孔穴,再往孔中插入横木, 横木成排,有绳索连结,横木下面又有立木支撑,立
木的一头插入江水中.江水日夜冲击,立木常有不稳; 风雨四季洗剥,横木亦难久坚,所以栈道之险是世所
共知的.但它又是古时由汉入蜀的必经之路,老杜欲 往蜀地,除此而别无选择.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行
程.他带领着一行小小的逃荒队伍,步履维艰地踟蹰 于云雾间的这条生死线上,走过好几段又长又险的路 段,写了四首诗,
记录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飞仙阁》写的是经过飞仙阁栈道时的体验.飞仙阁栈道 架设在飞仙岭(今陕西略阳东30里 )上,这是杜甫所
经的第一段栈道.诗中写登上栈道所见的景象 :"万 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淡泊,长风中怒号."
山谷间斜生着稀疏的林木,阴沟里奔流着如带的波涛, 寒日在山谷外悬着淡影,长风在山谷中猛烈呼号.阴
森惨淡,令人心寒.中途歇脚时,他们下到低洼之处, 仰望刚才所在的栈道,愈发觉得高险可怕.当时还有
一些南来北往的行客,大家混杂地坐卧在一起,累得 拾不起个来 ,"体面"二字再也休提.杜甫在沉思默
想:人的一生遭遇看来都是命中注定的,该着挨饿又 怎能逃避得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历此艰险要去成都 呢
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心里暗自敲了几下退堂鼓, 等到体力恢复,他又领着家属上路了.
接下来是过五盘栈道 ,此栈道建在五盘岭(又名 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北170里)上.栈道虽险,但境
地颇幽,"地僻无网罟 ,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 野人半巢居 ."民风淳朴,杜甫见而心喜.然而这只
是瞬间之事,当他觉得身处桃源胜境,立刻又想到了 战乱中的中原地区和失散的弟妹 ,"东郊有格斗,巨 猾何时除 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
.""东郊"指 洛阳."巨猾"指史思明.邺城战役后 ,史思明再度 攻陷洛阳,杜甫的故乡又成了敌占区.虽身退而仍忧
家国,处宁静而仍忧战乱,此公之心可谓"进亦忧, 退亦忧" 无时可得其乐了.
《龙门阁》是写途经龙 门阁栈道的情景.龙门阁栈道建在龙门山( 在今四川
广元东北八十二里)绝壁间,下临嘉陵江,极为高险, 着实让杜甫一阵阵出冷汗. 俯看脚下,清江从龙门奔流而下,身边的石壁陡绝竟
无尺土可存.长风驾着高浪呼啸奔腾,浩浩茫茫自太 古而来.危险的栈道在空中萦绕盘旋,仰首望去如同
垂挂的线缕.
悬浮的梁木在摇曳着,相互撑拄着,山壁间的杂花纷 纷飘坠到江中,看过去让人一阵阵眼眩,冷雨吹来又
使他头风发作了.在这种处境中闹病可真危险,他不 禁想到了死,要是一失足栽下去,那就连尸首也甭想
找到了,而人的一生在哪里告终是说不定的啊.这一 段行程对他的刺激是太深太重了,他觉得以往那些危
险的经历都不足挂齿.
石柜阁栈道是杜甫经历的最 后一个栈道,也许是经受了方才的严峻考验,胆气稍
壮了,作者走在这条"临虚荡高壁"(《石柜阁》)的 险栈上,竟有心思欣赏起山间的春花,水中的奇石和
傍晚时江上的鸥鸟了.而且还想到了一生优游山水的 谢灵运和放浪形骸隐居田园的陶渊明,感叹自己未能
如他们那样惬意地活着.
几天来一直沿着嘉陵江边 上的栈道行走,过了石柜阁,栈道终于走完了,杜甫 一家人来到了江边上的桔柏渡口( 在今四川广元县境 内).这个渡口上有竹索架起的长桥,此时江雾迷蒙, 把竹索桥浸得湿湿的,杜甫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在摇摇 荡荡的竹桥上,征衣在江风中飒飒而飘.想到过了此 桥就要西行,与嘉陵江永别 ,不禁生出恋恋之意 : "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桔柏渡》)诗人之心 每每如此, 唯其如此方为诗人.
西行不远就是剑门关.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25里,地形极为险要.
杜甫路过此关,作《剑门》诗,诗中描写剑门"一夫 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的险要之势,回顾了历代帝王
在蜀地设官取贡引起百姓不满,致使一些豪杰乘机据 蜀称霸分裂江山的往事,而这种危机至今仍潜伏着, 这都与剑门的地形有关,为此,他力发愤言
:"吾将 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他要谴责天公无端设此天险, 他要铲除这重峦叠嶂.想归想,现实归现实,在天险
与人事面前终究无可奈何,只有临风默然惆怅了.杜 甫料事颇准,没过多久,蜀地果有段子璋,徐知道等 叛逆作乱. 过了剑门向西南行进 ,
抵达鹿头山(在 四川德阳县北30余里)时,群山中断,千里阔野出现在眼前,险阻终于历尽,杜甫心情变得轻松了,于是
以标志着险程终了的鹿头山为题,抒写感受.他想到 当年刘备曾据此三分天下,王霸之气一度焕发,如今
天下归于一统,但愿此地能长治久安.他还想到古代 成都籍的两个大作家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的文章名
传千古,却不知埋在了何处,令人伤心.最后称誉成 都尹裴冕,说他是朝廷柱石,经纶满腹可以振兴国家, 他的镇蜀是蜀地百姓的幸事
.裴冕于至德二载(757) 十二月,以右仆射封冀国公,其后,拜成都尹,充剑 南西川节度使.其人才德平平,杜甫这样称誉他,自
是想得到他的援助.当事者难免如此,旁观者无劳责 难. 自鹿头山南行150里, 即达成都.那是腊月末 的一个傍晚 ,浴着夕阳的余晖
,杜甫走进了成都: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 方 ."(《成都府》)眼前所见的是别具风貌的人民,
高大的城墙中填满了华丽的房屋,人声喧阗,笛笙错 杂.想到此后将要长期留住,他不免又心情惆怅,感
到在这里无所适从,看到鸟雀夜各有归,而自己却越 走越远了, 举目苍茫的原野,不知何处是故乡. 初
到成都,杜甫一家住在城西7里浣花溪边的草堂寺.
成都尹裴冕为他提供些米粮,邻居们送他些蔬菜,日子将就能过.闲着没事,在寺中听讲佛法,读读书. 但寺院终非久居之地,杜甫考虑另建草堂以安身.
草堂岁月
上元元年(760)开春 ,杜甫在亲友们的帮助下, 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
浣花溪又称百花潭,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 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溪鸟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
语言清丽流畅,音韵和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 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尾联二句就眼前浣花 溪水路便利生发东行山阴的一时之想(
作者年轻时曾 游山阴) , 也是在于赞美此处风物的宜人. 杜甫有 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
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 作诗酬谢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
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 还往莫辞劳 ."(《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
》)平白如话,如诉家常,然谢意与希望,尽得表 达 ,此所谓真情不必饰铅华矣.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
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 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他向某县萧实
县令索要桃树苗,还向绵竹县令韦续索取该县特产绵 竹,又向绵谷县尉何邕索要桤树苗,又向涪江县尉韦
班索求松树苗.从其后所作诗中看到,这些桃树,绵
竹,桤树,松树均被栽活,老杜当时之辛劳可以想见.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成都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 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老杜的
胃口不小.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 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 深知这玩意儿的重要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 满眼花 ."(《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 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人
索要过日用家什.从留下的诗中,我们得知他曾向韦 班要过大邑县烧的瓷碗.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
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 只是没有件件入诗
(有的也不便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
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堂成》一诗写道: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借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这就是杜甫草堂的本来面貌:背对城郭,覆以茅 草.是很简朴的( 后世几番重修,越来越阔,乃至青
堂瓦舍,俨然地主庄园了 ).
老杜赞美它,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 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
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 来作者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
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 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 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以心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为 农》所写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田舍》诗所写 :"田舍清江曲,柴门 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
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 将当地的风物,民俗作了特征性的描绘.《江村》
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长夏"即农历六月,全诗句句写"幽 ",又分为景 幽,事幽,心幽三层来写.清江抱村而流,燕鸥各尽
其乐,此为景幽;老妻对棋,稚子垂钓,画纸敲针, 就地取材,因物求便,此为事幽;故人供米,此身已
足,此为心幽.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 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
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 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这年三月,可能就在草
堂峻工之后,成都尹裴冕调任回京,派李若幽接替. 裴冕是靠不上了,当时在蜀中做大官的朋友一个是彭
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一个是巴州(今四川巴中) 刺史严武,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狂夫》一诗中所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 凄凉 ",就反映了这种唯故人是依的拮据生活.这个 时期,忧国与思乡(如《野老》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感时与忆弟( 如《遣兴》 :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等旧话题,也时或见于他的诗篇.杜甫定居草堂之后,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 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进行交往.从所留诗作来
看,主要行迹如下.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祠在成都南郊),作《蜀相》 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
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柏森 森"的取象,既是对祠中景物的如实描绘,又是借柏 树千秋不老以写武侯精神永在,景中寓情.颔联亦景
情兼出,草碧鸟鸣 ,院中之景 ;而着"自","空" 二字,又将其无心赏景,专事凭吊之意传达出来.颈
联对诸葛亮一生的才与德作出了高度精确的概括,14 个字抵得上万语千言,笔力之雄健,令人惊叹.尾联
以沉痛的深长的叹息,道出千古英雄的遗憾.此诗虽 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
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 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
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 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为肃宗朝付出过巨大的牺牲,
而得到的却是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 中,从而为吊古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成都西门外有两根石笋,一南一北,蜀人相传,
它们是用以镇海眼的,如果被触动,就会冒出汹汹海 涛.杜甫认为这是迷信,作《石笋行》予以揭露,说
这对石笋不过是前朝卿相墓门的石表罢了,哪里是海 眼的镇物 人们世代受其蒙蔽,乐意接受这种迷信,
实在可惜,应该找个壮士把它们远远抛到天外去.诗 中还由石笋之迷惑众听,连及到小臣之媚惑皇帝,致 使"政化错迕失大体
",这个媚君的"小臣 ",杜甫
没有点明,但显然是指唆使肃宗排挤玄宗旧臣的"关中小儿"李辅国.
成都南35里有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做的五头 石犀,以镇水妖.千年以来,蜀人总夸口说有此石犀,
就不会有洪水暴涨.上元二年七月,大雨成灾,杜甫 听说洪水冲走了灌口(今四川灌县西北)的不少人家,
深为蜀人迷信石犀而忧虑,作《石犀行》以破除之, 诗中号召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筑堤防出众力",
这是有进步的思想意义的.
石镜,在成都西北武担山上( 今此山已夷平), 相传蜀都有一男子,化成美女,其实是个山精,蜀王
纳她为妃.不久她死去.蜀王派遣五丁去武都,担土 作冢,在其墓门前立有一面石镜.这个坟冢就是武担
山.此石镜厚五寸,直径五尺,光洁莹彻.杜甫前往
观览,见镜感怀,以缠绵的笔触作《石镜》一诗,抒写美人沉沦之慨.作者对"山精"云云则未予顾及,
更无"讥古人之好色"的意旨.
琴台,在浣花溪北面,相传为汉代大辞赋家司马
相如和卓文君贳酒处.杜甫登临此台,临风想望,作《琴台》诗,追羡其风流韵事 ,"野花留宝靥,蔓草 见罗裙
."写台边的野花,蔓草为卓文君留影,想象 奇特,情韵深长.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 当时著名的画家韦偃(京兆人)也流寓于成都,他擅
长画马,画艺可与韩干相匹.杜甫对他十分欣赏.有 一天,韦偃因事要离成都而前来草堂与杜甫告别,杜
甫当即请他在草堂厅的东壁上画马留念.韦偃从容拈 笔,挥洒自如,转眼之间骐骏出现在东壁上 :"一匹 □齿□乞青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神态之逼真, 气韵之生动,使杜甫忽发奇想 :"时危安得真致此, 与人同生亦同死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偃画松石,高僧亦颇佳绝,杜甫爱画心切,又写 诗请他再画《双松图 》.另一位画家王宰,是蜀中人,
擅画山水,能于咫尺状万里之势.杜甫曾于他家厅堂 见过所画《昆仑方壶图》,大开眼界,作《 戏题王宰
画山水图歌》,高度赞美了他的"尤工远势"的画艺, 并表彰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
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不受外界压力而进行创作 ,这一创作上的见解具有普遍意
义,值得我们深思.
杜甫的北邻是个退隐的县令 ,杜甫与他经常来 往,相互有诗赠答,据《北邻》诗中所写,这是一位
风雅旷达的文士,爱喝酒,能作诗,不惜花冤钱买野 竹栽种( 八成是借此来周济穷人),时常穿着草鞋来
草堂探看生病的杜甫.南邻是个隐士,姓朱.此人家 境清贫,用杜甫的话说是"园收芋栗未全贫"(《南邻》),
园中还小有收获,没有穷到根.日子紧巴,心肠却好, 时常拿些饭粒喂养阶前的鸟雀,鸟雀们跟他混得很熟.
他曾划着小船载着杜甫沿溪旅游,彼此关系十分融洽. 除了这两位邻居,还有一个叫斛斯融的人,是杜
甫的酒友.此人擅写碑文,有时远出讨取卖文的钱, 数日不归,弄得深草塞门 ,锅灶烟冷(《闻斛斯六官 未归
》),杜甫等他不来,难免发点牢骚 .还有一个 邻居是黄四娘,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 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且有诗作
:"黄四娘家花 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
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无限生机.
八九家的小小江村,其他几户就是普通农家了. 杜甫与这些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家时常送给他一些 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与他们.从《寒食》这 首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密交往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 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这 是寒食节时前往农家赴约的诗,春光明媚,杜甫心情 也好,不禁念叨起与农民的交情来:对于老农的邀请 从来没有拒绝,对于邻人的馈问也都一概收下,不忍 违背他们的好意.偏僻的江村几户人家都已熟识,连 鸡狗们都互相串门忘了回家呢 !《旧唐书文苑本传》 讥笑杜甫"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这说明封 建士大夫与农民之间的隔膜是何等的厚重,冲破这种 隔膜又是何等的不容易 !杜甫能够冲出本阶级的精 神营垒走向人民群众,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伟大之 处.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 入的理解,在所作《遭田父泥饮》中对此作了生动的
描绘.那是一个风和日暖的春天,杜甫穿着草鞋出门 散步,经过一户农家门口时,被户主老农拦入屋中饮 酒,当时已临近社日(古代农村节日
),加上户主的 大儿子刚从军营中放还务农,老农十分得意,一定要 杜甫喝个尽兴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呼唤
老伴儿开瓶倒酒,还不停地从盆中为杜甫夹菜.菜吃 完了 ,便"高声索果栗".杜甫几次欲起身告辞,都 被他用肘按住,"指挥过无礼
,未觉村野丑 ."虽说 动作鲁莽,却未觉其丑,是因为他有一颗真诚待客的 心.这顿酒整整喝了一天,"朝来偶然出 ,自卯将及酉
.""月出遮我留 ,仍嗔问升斗 ."直到明月东升
仍不放行,当杜甫询问喝了几升几斗时,他还生气了.
——这样一群善良的百姓,怎能不与之交往呢 如果 说起初杜甫是为生活所迫而与农民群众产生了接触的
话,那么,当他了解到农民身上的宝贵品质之后,这 种接触就成为主动的了.杜甫性格直率,然而这种性 格在世俗官场中却行不通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 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 ."(《暇日小园 》)他 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他寻觅许久的赤诚之
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
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 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有时他也很有兴致地划着小船沿浣花溪去郊游, 直到新月照衣才回来(《泛溪 》).有时则骑马出郊,
极目西山白雪,南浦清江,每有伤时恨别之思,如《野 望》所写: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又名雪岭,在成都西面,那里有唐政府设置的松,维,保三城,用以防御吐蕃."三城戍"指此(戍,
与次句的"桥"相对仗,应解为名词,指边防驻军的 城堡,一般注本解为戍守,非). 首句写出西山的警
肃气氛,表现了对边患的忧虑.次句写南望所见,"清 江 ",指锦江,锦江流过成都城南,万里桥卧于其上,
"南浦"和"万里桥"的出典都有伤别的意味,所以 次句已寓思念诸弟之意.杜甫常于写景,记事中不动
声色地表现主观情感.此二句一句关涉时局,一句关 涉家事,内容上已笼罩了全篇.诗家妙笔,良可击叹.
颔联二句则顺沿思路写思家之心,颈联则写忧国之情. 他自恨对于国家没有"涓埃"之献,是因为国难当头,
自己无力回天,感愧之际,才做此过苛的检讨.尾联 回应首联的远望之意,勾勒自身形象,总括一篇之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写忧国与思家,这是流寓中的杜甫心 头常系的两大问题.在艺术上章法细密,脉理顺畅,
前后关照,堪称七律的典范之作.
草堂落成的这年(760)秋天 , 高适由彭州 (今四川彭县)刺史转为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
此前,杜甫曾写诗向高适求援,高适自当解囊相助. 为此,杜甫决定去蜀州看望老友.这次蜀州之行,杜
同诗人裴迪一同游览州城东南70里的属县新津 (今 四川新津).
过了春节,杜甫又去新津县,前后两次去城东南五里的修觉寺游览,写了两首记游诗.《后游》一首较 好
:"寺记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 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 此复何之
"首联写自己对旧地的怜爱,颔联写旧地 对自己的盼念,物我情亲,彼此神融,体现了民胞物 与的博爱胸怀.游览新津时他曾参加过县令在北桥楼
举办的宴会,席间主客即兴赋诗.在新津呆了一段, 杜甫又回到草堂.这年春季,他创作了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客至》,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等名篇.
严武上路,杜甫送行,一直送到绵州(今四川绵 阳),送出好几百里,其深挚情感可见 .最后在绵州
城外30里的奉济驿依依惜别,作《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此诗将一片别情挥洒得天高地远 ."从此别"三字由 "远送"而发,透出呜咽之声.作者北望重叠的山峦, 似是有意挡住友人的去路,多情地把他挽留,然而诏令不可违,青山也是空有此情了.明月呢,昨夜一路同行,是为了随时准备着为我们的把杯照明啊.青山 明月本无知,但因作者心中怅别,所以看山看月都觉 得它们怀有留恋不舍之意.青山遮留,明月同行,物 我同戚,别情到此可谓无以复加了.颈联重在写沿途 各郡的惜别之情,尾联写此后自己的寂寞生活.字字 皆为心声,字字皆写别情.令人感知老杜对于友情的深笃,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