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
(2012-03-16 10:04:43)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育心育儿 |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⑴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表现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
艾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表现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
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罚。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特征。艾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⑷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表现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工作做好准备。儿童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儿童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儿童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
但勤奋感也有向极端发展的危险,即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习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无视人类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因而可能成为技术和工作的奴隶。所以,应该鼓励儿童学习掌握技能,但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其他内容。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艾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我想这一时期也是孩子最容易出现厌学的时期,所以家长不能越俎代庖,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是多关心他是否付出了努力。必须学习的事情还给孩子)
⑸青春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一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儿童知道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适合于他们的不同角色。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努力方向。如果儿童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成人。
同时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然而,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
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相应的是忠诚的品质特点,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与消极自我同一性相应的品质则是不能承担正常社会角色,对社会的敌意或是对帮会的忠实。
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例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青少年早年培养的技能和角色无从适应。还有不同时代人群之间的观念差异,有一些成年人自己也不清楚他们的角色,观念模糊,故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指导。在考虑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时,这些因素是值得注意的。
⑹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表现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艾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表现为繁衍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繁衍感含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繁衍感。反之没有繁衍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可见,繁衍不仅指生儿育女,更重要是指关心、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还有创造的含义,也包括各种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即事业上的发展。
在对下一代、对别人的关心过程中,个人形成关心的品质,他们能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给人关心帮助而不求报答。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进行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创造性活动,那他便是向"自我关注"方面发展,其特征是人际关系贫乏、自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表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艾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关注幼儿教育的朋友,欢迎加入QQ群:186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