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子、承”的第二画是竖钩,绝对不是弯钩

(2015-11-29 16:12:09)
标签:

股票

          “了、子、承”的第二画是竖钩,绝对不是弯钩

                         
 张邦民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都有“汉字笔画名称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讲笔画“弯钩”时举的例字分别“了”“子”“承”。其实这三个字的第二画都是竖钩,绝对不是弯钩,教材出现了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建国以来,国家制定的通用汉字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1956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印刷通用汉字表》,该表共6196个汉字,是按字的笔画数目排列先后,同笔画的字,以1横、2竖、3撇、4点、5折五个主笔形为序。并规定:平笔形的提归入横(笔顺编号1),竖钩归入竖(笔形编号2),捺归入点(笔形编号4),折笔笔形的横折、横撇、竖折、竖弯、撇点、弯钩、横折钩、竖弯钩、横折折撇、等等都归入折(笔形编号5),只有撇没有附笔形。该表中,“了”“子”“承”三个字的第二画,是按竖钩处理的。

    二、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两个表全部“以笔画为序”排列,“了”“子”“承”三个字的第二画,还是按竖钩处理的。

    上述几个“字表”规范的笔画笔顺是隐形的,只能从字的排序中分析出来。“术业有专攻”,包括老师在内的绝大多数读者不能分析,这在情理之中;但语文教材的编者和编辑是专业人士,他们都搞不清楚,确实难辞其咎。

    三、1997年4月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对7000个通用汉字,逐一注明笔顺和笔画。“了”2画,笔画是折、竖,代码52;“子”3画,笔画折、竖、横,代码521;“承”8画,笔画折、竖、横、横、横、折、撇、点,代码52111534。这个《规范》的笔画笔形由隐形变成显形,一目了然,只要知道1横、2竖、3撇、4点、5折的代码及其五个基本笔形中各自的附加笔形即可。“了”“子”“承”的第二画还是竖钩。

    四、1999年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出台了《GB13000.1 字符集 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GB”表示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标准。这个《规范》对20902个汉字的字序、笔画数、笔顺都作了规定,“了”“子”“承”的第二画还是竖钩。

    五、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GB13000.1 字符集 汉字折笔笔形规范》讲“弯钩”举得例字是“犹”和“家”。把“犹”的第二画“弯钩”和“了”“子”“承”的第二画“竖钩”对比,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异。把“了”“子”“承”的竖钩与“丁”“于”“才”的竖钩相比,印刷宋体没有差别,不过在书法上写楷体字时,为了美观,“了”“子”“承”的竖钩要稍微弯一点,但它绝对不是弯钩。就好比写“七”字,为了美观,把横稍微向上,好像不符合“横平竖直”,但不能说是提或完全写成提。

    六、2013年6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该表共8105个汉字,在一级字表的3500个字中,“了”排序0017,“子”排序0064,“承”排序1315。这三个字的第二画还是按竖钩处理。这是顶层设计的“尚方宝剑”。

    以上引用的都是根据规定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证明教材错了,网友无法验证。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在网上先搜索出“在线新华字典”或“在线汉语字典”或“汉典”,后检索出汉字,每个汉字都有注音、字义、笔画数、部首、笔顺编号。字典上的笔顺编号完全遵循国家标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了”的笔顺编号肯定是52(折竖),说明它的第二画是竖钩,因为竖钩归于竖,编号为2,如果是弯钩,编号就是55。同理“子”的笔顺编号是521,“承”的笔顺编号52111534。推而广之,“丁”的笔顺编号12,“于”的笔顺编号112,“才”的笔顺编号123,“孙”的笔顺编号521234,等等。这些字都有竖钩,所以相应的笔顺编号就有“竖钩”的2,绝不会是“弯钩”的编号5。这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的方法。教材上把“了”“子”“承”的第二画说成的弯钩,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教材应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和家长要大胆抵制教材的错误,不能以讹传讹,贻误后代,谬种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