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凑十法”的一点思考
(2018-04-27 14:14:13)
标签:
教育 |
关于“凑十法”的一点思考
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一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情境是:一个盒子中有9瓶牛奶,另一个盒子中有5瓶牛奶,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有几瓶牛奶?”
上课时,学生很容易地看明白了情境图的意思,也顺利地列出算式“9+5=”。对于如何计算“9+5=”,课本上呈现了数小棒的方法,画方格并数方格的方法以及用计数器算的方法。我想本课中出现计数器,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器,认识“个位”、“十位”及它们的意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其实,细看课本,你不难发现,课本中数小棒或数方格时,都是先圈出“10”,然后再数。因此,教会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九加几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学生计算“9+5=”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数小棒;2、数自己的指节;3、画圆来数(这与课本中的数方格是一致的);4、记大数,数小数。即心中记住9,然后再用手指数出5,数到几,那么9加5就等于几。为什么学生没有想到“凑十法”呢?我想,也许有学生知道,甚至他们是用这种方法来算的,只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而已。
教学时,我用了很多的时间来教学生认识计数器和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的练习告诉我,他们能把算式中较小的数拆开与较大的数凑成十来算,可是,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并不是用凑十法来算,而是用记大数算小数的方法算或者是用数指节的方法算。为什么学生会凑十法,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又不用这种方法呢?原因是:
1、
2、
3、
那么,现状是这样的,学生不用“凑十法”也能很好地进行计算,那老师在教学时要不要教这种方法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因此,在教学“9加几”时,虽然有一些学生采用“扳手指”的方法获得了正确结果,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引导功能,以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超越“扳指头”数的水平,搭建“扳指头”到“凑十法”之间的桥梁,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运用数学语言学习的内在乐趣,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情境中唤起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的形象为主,他们更多地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而新奇的事物。教学中要创设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计算问题的有效情境。例如,教学9+5=?时,我们可以创设小猴数桃的情境。通过电脑显示桌上有一个可以摆10个桃的盒子,盒子里已经摆了9个,盒子外面有5个。这个盒子就是情境中的“道具”,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凑十”的经验。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十”;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即凑成十,再接着往下数。借助情境突出“凑十”的思路,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都是先“凑十”。
第二,操作中理解算理。小学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是我们应该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加强直观动手操作,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和丰富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抽象的计算方法。如教学9+2=?,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从右边拿出1根给9根,凑成10根,捆成1捆,右边拿出1根后还剩1根,1捆和1根合起来就是11,从而对“凑十”有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第三,交流中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客观存在于教学实际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勇于吸取他人思维的精华,不断改进方法,真正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千万不能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名,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低层次算法,这样只能带来学生的思维惰性,延缓甚至阻滞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如果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抽象出基本算法,那么有些学生就会对“扳手指”等原始数数方法产生依赖,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这必然会给后续阶段的数学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显然,这不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计算并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还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能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的内在规律,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养成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头脑,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经过上述的思考,我觉得“凑十法”不仅要上,而且老师还要想办法把它上好,并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要求学生主动地加以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要教师科学引导,任何学生都可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