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凑十法”的一点思考

(2018-04-27 14:14:13)
标签:

教育

关于“凑十法”的一点思考

 

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一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情境是:一个盒子中有9瓶牛奶,另一个盒子中有5瓶牛奶,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有几瓶牛奶?”

上课时,学生很容易地看明白了情境图的意思,也顺利地列出算式9+5=”。对于如何计算“9+5=”,课本上呈现了数小棒的方法,画方格并数方格的方法以及用计数器算的方法。我想本课中出现计数器,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器,认识“个位”、“十位”及它们的意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其实,细看课本,你不难发现,课本中数小棒或数方格时,都是先圈出“10”,然后再数。因此,教会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九加几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学生计算“9+5=”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数小棒;2、数自己的指节;3、画圆来数(这与课本中的数方格是一致的);4、记大数,数小数。即心中记住9,然后再用手指数出5,数到几,那么95就等于几。为什么学生没有想到“凑十法”呢?我想,也许有学生知道,甚至他们是用这种方法来算的,只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而已。

教学时,我用了很多的时间来教学生认识计数器和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的练习告诉我,他们能把算式中较小的数拆开与较大的数凑成十来算,可是,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并不是用凑十法来算,而是用记大数算小数的方法算或者是用数指节的方法算。为什么学生会凑十法,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又不用这种方法呢?原因是:

1、    用记大数,数小数的方法既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自己操作(后进生更喜欢这种方法),又能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2、    “凑十法”是先拆小数后与大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比如,计算9+5,我们是先把5分成14,后把19凑成10,最后算4+10=14。这样,在计算中就出现了“10”这个新的数,这让学生觉得很麻烦。

3、    “数手指”、“凑十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层次。前者是以对应思想为基础的稍复杂的以物计算;后者是以十为单位计数,它体现了人类高级的抽象能力和比较能力,是一种计算策略;“凑十”这种方法相对比其他方法代表着更高的思维层次。因此,“凑十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那些不愿意思考的学生在计算时就在意的回避了这种方法。

那么,现状是这样的,学生不用“凑十法”也能很好地进行计算,那老师在教学时要不要教这种方法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  “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便的特点。它的主要价值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这与口算是相通的。(口算,是不借助其他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到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一策略,并能灵活运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凑十法”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的基础,能否掌握“凑十法”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凑十法”极为重要。

第二,  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孔企平教授认为:算法的熟练化是掌握运算技能的问题,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之一。”“20以内的进位加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能人人过关,不仅要计算正确,而且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教学凑十法,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得出算式的得数,更重要的是在计算过程中渗透分解与组合、转化与变换的思想,经历从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并区分的不同意义,锻炼思维,促进数字性事实的丰富和算法的熟练化。如果教师一味迁就学生,不在扳手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丢掉的将是更有价值的数学思维锻炼过程。 如果学生没能掌握好“凑十法”,口算的速度、口算的准确率就会大大降低。那么,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  教学“跳伞表演”一课时,我发现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来计算 134”时,速度就很慢,而且错误比较多。因为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思维过程是:134等于几,就要先想4加几等于13,这就要心中先记住4,再数一个较大的数。如果用凑十法来做就会快很多。这种方法计算的思维过程是:想把13分成103104等于663等于9,所以134等于9。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会发现“凑十法”在加法、减法计算中都适用,而且速度相对快点。

因此,在教学“9加几时,虽然有一些学生采用扳手指的方法获得了正确结果,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引导功能,以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超越扳指头数的水平,搭建扳指头凑十法之间的桥梁,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运用数学语言学习的内在乐趣,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情境中唤起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的形象为主,他们更多地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而新奇的事物。教学中要创设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计算问题的有效情境。例如,教学95=?时,我们可以创设小猴数桃的情境。通过电脑显示桌上有一个可以摆10个桃的盒子,盒子里已经摆了9个,盒子外面有5个。这个盒子就是情境中的道具,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凑十的经验。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十;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即凑成十,再接着往下数。借助情境突出凑十的思路,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理清楚自己的过程,都是先凑十

第二,操作中理解算理。小学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是我们应该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加强直观动手操作,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和丰富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抽象的计算方法。如教学92=?,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从右边拿出1根给9根,凑成10根,捆成1捆,右边拿出1根后还剩1根,1捆和1根合起来就是11,从而对凑十有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第三,交流中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客观存在于教学实际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勇于吸取他人思维的精华,不断改进方法,真正提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千万不能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名,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低层次算法,这样只能带来学生的思维惰性,延缓甚至阻滞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如果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抽象出基本算法,那么有些学生就会对扳手指等原始数数方法产生依赖,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这必然会给后续阶段的数学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显然,这不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计算并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还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能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的内在规律,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养成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头脑,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经过上述的思考,我觉得“凑十法”不仅要上,而且老师还要想办法把它上好,并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要求学生主动地加以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要教师科学引导,任何学生都可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