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标签:
肯定静听谦虚愚蠢冷静 |
分类: 感情 |



启功先生妙语
1995年11月的一天,来自北京科研单位、大学、出版社的学者,数十人汇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讨论启功先生的新著《汉语现象论丛》。这些语言学界、古代文史学界、文化研究界的学者们对启功先生这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从具体学术观点到治学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给予高度肯定。讨论结束前,一直正襟危坐、凝神倾听的启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讲话。大家屏住呼吸,静听着他会说些什么。
启先生微躬身子,表情很认真地说:“我内侄的孩子小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常跟他一块上家里来玩。有时我嫌他们闹,就跟他们说,你们出去玩吧,乖,啊!如此几次,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他俩出去,那个孩子边下楼边很有些不解地问,那个老头儿老说我们乖,我们哪儿乖啊?今天上午听了各位的发言,给我的感觉我就像那小孩,我不禁要问一声,我哪儿乖啊?”
听完这“卒章显其志”的最后一句,静静的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笑,伴随着的是热烈的掌声。
真令人拍案叫绝!一则故事,一段比兴,传达了谦虚,暗含了感谢,表现出风趣与幽默,这就是启功先生。
一言不发好不好
有人问哲学家奥佛拉斯塔:“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好不好?”
奥佛拉斯塔回答:“如果你是个傻瓜,那么一言不发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个聪明人,一言不发则是最愚蠢的了。”
猴子的故事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但是一般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偏不明此理。他们总是为感情所蔽,而不能静心体察事理,从事理中寻出解决的办法。
在汤姆孙科学大纲上叙说一个科学家研究动物心理,养着几只猩猩、猴子做实验。以一个高的玻璃瓶,拔去木塞,放两粒花生米进去,花生米自然落到瓶底,从玻璃外面可以看见,递给猴子。猴子接过,乱摇许久,偶然摇出花生米来,才得取食。此科学家又放进花生米如前,而指教它只须将瓶子一倒转,花生米立刻出来。但是猴子总不理会他的指教,每次总是乱摇,很费力气而不能必得。此时要研究猴子何以不能领受人的指教呢?没有旁的,只为它两眼看见花生米,一心急切求食,就再无余暇来理解与学习了。要学习,必须两眼不去看花生米,而移其视线来看人的手势与瓶子的倒转才行。要转移视线,必须平下心去,不为食欲冲动所蔽才行。然而它竟不会也。猴子智慧的贫乏,就在此等处。
人们不感觉问题,是麻痹;然为问题所刺激,辄耐不住,亦不行。要将问题放在意识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以察事理。天下事必先了解它,才能控制它。情急之人何以异于猴子耶?
还要注意:人的心思,每易从其要求之所指而思索办法;观察事理,亦顺着这一条线而观察。于是事理也,办法也,随着主观都有了。其实只是自欺,只是一种自圆其说。智慧的优长或贫乏,待看他真冷静与否。
前一篇:醒来背禅诗(三十二)
后一篇:小故事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