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 十二月初四日
吉祥,(2022年12月26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唐】贯休禅师(832—912)
《野居偶作》
高淡清虚即是家,
何须尽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
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花好文锦落,
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知此还如此,
谁羡前程未可涯。
二、白话
恬淡清虚是我心灵的家乡,何须占尽胜水名山。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反倒疏远。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三、注释
1、烟霞:指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新唐书·隐逸传》:田游岩对唐高宗日:“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2、赊(sh):长、远。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述道诗。仿佛一篇精短的随笔,诗人在这篇偶作中诗意地表述了自己野居修道、清虚宁静的意境。
首先礼佛参禅不一定要占尽天下名山,只要有一个清虚的地方,一个高远淡泊的住所就行了。修行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也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
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禅师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此诗。
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
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但令知此还如此”,悟时佛性是如此,悟后佛性还是如此,一句诗中两个“此”字,强调了佛性的常在。明白这一人生根本,哪里还会羡慕什么尘世前程呢!
总之,此诗为唐末五代时期画僧贯休所作七言律诗。该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出了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
五、作者简介
贯休禅师(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