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022-12-10 02:15:14)
标签:

待遇

传授

寻求

功勋

倡导

分类: 感情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在北京大学秀美的未名湖畔,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多少朝霞辉映的清晨,多少星光璀璨的夜晚,青年学子们徘徊铜像之下,缅怀这位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十一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日渐贫寒,但他勤学不辍,连中秀才、举人、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他以新科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岁的蔡元培,已经成为朝野瞩目的青年才士!
当蔡元培在科举道路上春风得意之时,中国社会的危机正在不断加深。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民众的愤怒;1895年,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请求变法图强,酿成了戊戌维新;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六君子”血洒京华。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中,蔡元培逐渐觉醒了,他始则对清政府感到失望继而同情维新变法,终知“朝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已”,于是毅然抛弃翰林官职,返归故里办学,他立志为革新社会培养人才。
从此,蔡元培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他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为武器,献身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98年9月,蔡元培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他雄心勃勃,主持开设了哲学、文学、历史、数学,理科、英法日语等课程,亲自编撰教科书,购置了一批理化实验仪器和生物标本,制定《绍兴学堂学友约》,并且拟定在绍兴八县推广新式学校教育的计划。但是他的办学宗旨和改革措施引起守旧派的忌恨,守旧派诬以种种罪名,逼迫他改变宗旨,解聘新派教员。他无法容忍,不得不愤而辞职。
辞职后,他一面积极为浙江新式教育奔走呼号,一面从事教育改革的研究,写成《学堂教科论》一书,提出新式教育的总体设想,把教育划分为普通、专业、实业等不同系列,并规定了相应的课程。其中有女子普通科和师范速成科,以加强女子教育。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部具有开创精神的著作。
1901年8月,蔡元培应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之聘,担任特班总教席。次年,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被选为会长。后来南洋公学校方无理开除学生,激起学潮,他率领退学学生创办爱国学社,接着又创办爱国女学。蔡元培不愧是中国知识界卓越的先驱者,他从科举出身,而迅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在创建中国教育会时,他说:我们所以建立中国教育会,就是要造就理想的国民,以建立理想的国家。而造就理想的国民,必须有共和的教育。在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时,他说:革命精神,是无论男女都应该提倡的,而教育是根本的办法,因此女校有爱国女学,男校有爱国学社。爱国学社初期,经费常常发生困难。有一次,他准备到南京去筹措款项,正当他儿子得了重病,他狠了狠心,还是到了码头,买下船票。这时有人匆匆找到码头,告诉他儿子病死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但一想学社经费无着,眼看就办不下去了,他强忍心头的巨大悲恸,简单做了交代,就登上轮船而去。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成为上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爱国学社社章规定:重精神教育,重军事教育,而所授各科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校内革命空气十分浓厚,每星期举行演讲会,蔡元培亲自登台演讲,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抨击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演讲的内容大多刊载在当时革命报纸《苏报》上,在上海引起很大的反响。他和章炳麟等七个教师还每天轮流为《苏报》写一篇评论,《苏报》则每月津贴学社一百元,作为办学经费。这时的《苏报》,几乎成了爱国学社的机关报。在拒俄拒法运动中,他带领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勇敢地走在前列,剪发辫、着戎装、组织义勇队,参加学生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活动和东京留日学生运动同仇敌忾,遥相呼应。
1903年7月,清政府查封《苏报》,逮捕爱国志士章炳麟、邹容,爱国学社也被迫停办。蔡元培因在青岛未归而幸免。返沪后,他明知自己名列黑名单之首,但仍然继续领导教育会与爱国女学坚持革命活动。10月,沙俄军队重新占领沈阳。为唤起民众,他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每天亲自写两篇评论:一篇白话,一篇文言,以扩大宣传面。
当时,一些革命者热衷于暗杀活动,鼓吹用暗杀手段推翻清政府。蔡元培参加了暗杀团,在爱国女校组织试制炸药、毒药,并与黄兴等华兴会会员一起策划武装暴动。后来,他把暗杀团加以改组扩大,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在这些活动中,他倾注了全部革命热情,表现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虽然以暗杀作为革命手段并不可取。1905年10月,蔡元培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上海分会会长。正如吴玉章同志所说,他是“中国初期知识分子学生革命运动的重要发起人”。

       

从1907年6月至1911年11月,蔡元培留学德国。他实行半工半读,学会德语后进入莱比锡大学,选修了哲学、文学、人类学、文明史等课程,还选读了多种教育学、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方法等。他还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在德国三年的留学生活,对蔡元培一生的教育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了德国,蔡元培非常兴奋,当即与留德同学联名给各省当局发回电报,敦促响应武昌起义。1911年12月1日,他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旋即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针对清季“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信条,他所制定的中华民国新教育方针是: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里,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可见,蔡元培是我国教育史上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第一人。所谓世界观教育,他解释说:“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至提出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因此,世界观教育的矛头直指中国封建传统思想。
蔡元培在教育部实行精兵简政,最初的教育部,包括他在内才三个人,最多时也不过三十余人。从总长到部员,月薪一律三十元。全体人员勤勤恳恳,部内洋溢着一股平等、民主、勤勉的清新空气。
1912年3月,袁世凯伪装拥护革命,篡夺了总统之位。蔡元培留任教育总长。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他重申新教育方针,力主废弃尊孔读经。他认为,孔子的学术思想与后代的儒教、孔教,应该加以区别。因为孔子不是教主,故不能用宗教仪式对孔子顶礼膜拜。会议讨论了各项教育政策和措施,规定小学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本科三至四年的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程。其中《大学令》系蔡元培起草,它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法规。《大学令》规定,原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在南京、汉口、成都、广州各设大学一所,原各省高等学堂为预科,附属于大学。大学的任务是研究学术,主要分为文理两科。凡设法、商而不设文科,设医、工、农不设理科,均不得称大学。本科之上设大学院,即各种研究所。蔡元培对这次会议寄于极大的希望,他在开幕词中说:“今日之临时教育会议,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第一次之中央教育会议,此次会议关系甚为重大……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点。”会议期间,由于袁世凯背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暴露出实行独裁专制的野心,国务总理唐绍仪辞职,蔡元培也坚决表示不能“任此‘伴食’之阁员。”会议代表苦苦挽留,但他去意已决,对大家说:“我对于教育事业,愿负责任。此次辞职,实关于人格问题,教育总长应以身为天下表率,不便强留,希望大家谅解。”他认为,同盟会的意见和主张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决不能牺牲共和制度,决不能与袁世凯达成妥协,这就是他的人格所在。
1913年9月,蔡元培赴法进行学术研究。还在教育总长任内,他就大力支持青年知识分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举,为北京留法预备学校提供校舍。他赴法以后,非常关心中国留学生,帮助他们安排学校,组织勤工俭学会,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后来,他又和李石曾、吴玉章等人联合一些法国人士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华法教育会的宗旨是“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的发展”。他们招集华工到法国,设立旅法华工学校进行初步教育。学校开法文、中文、算学、理化、画图、工艺、卫生、修身等课程。蔡元培在给华工上课时,亲自编写了德育、智育的讲义。这些讲义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极富教育意义,深受学生欢迎。如《舍己为群”一篇中说:
革命,未有不流血者也。不革命而奴隶于恶政府,则虽生犹死,故不惮流血而为之。例如法国一七八九年之革命,中国数年来之革命,其事前之鼓吹运动而被拘杀者若干人,临时奋斗而死伤者若干人,是皆基于舍己为群者也。”
仅1916年,华法教育会就从国内招收华工约五千人,他们为华工争得与法国工人同工同酬的待遇。而当时由封建官僚主持的惠民公司也招集一批赴法华工,由于封建官僚居间剥削,华工待遇很低。华法教育会据理力争,与法国公司另订新约,为这批华工争回了一些权利。华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华工中的骨干,他们分赴工厂,充当翻译,在工余时间传授文化知识。
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贫困的有志青年。他们对内忧外患痛心疾首,千方百计寻求革命真理,寻求拯救国家、民族的道路,因而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法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党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赵世炎、陈毅、荣臻、向警予、王若飞、李富春、陈延年等人,当年都曾赴法勤工俭学。可见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在近代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而作为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蔡元培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