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评说科学课

分类: 读书有感 |
一、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需求、儿童发展的需求。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开始了。
a.《红、黄、蓝》-不是纪律问题,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学生主体的研究认识问题。“以控制材料的方法控制课堂观察实验活动进程,控制课的节奏。”
b.交流研讨中的倾听-要求学生倾听,得先解决学生的倾听条件问题。说的朝向、听的朝向变个一下,面对面了,目光相对了,就不只是倾听-听清楚发言内容了,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的交流与研讨将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生与成长起来。“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举手表示要求发言,但老师不一定点举手的同学回答,也可能请不举手的同学说。”在研究认识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改革。就连举手发言,也是可以改革、需要改革的。
c.瓢虫与桊-学一个词都会有障碍。成人都如此,何况小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包括这样的主体学习障碍的研究、主体学习特点的研究、主体学习需求的研究等等。学习主体的研究课题中,还希望大家关注“影响主体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注重学习主体的发展,就得关注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如教师、教材、教案、材料、同学、家长、气温、光线,噪声等。就以我们教师自身为例吧。在学习主体发展过程中,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个角色有什么影响、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且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是否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产生最为积极的作用。
3.尝试着把学习主体放在中心位置,围绕着学习主体的发展进行备课与上课。教科书的内容与目标只是供参考的计划,老师有参考多个版本教科书的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计划,然后确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拟定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我想,未来的科学老师家是这样备课的。
4.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主体的发展去设计一堂课是可行的。科学课的科学素养目标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达成的。
5.不妨把学生的活动参与状态,即“主动参与、“自主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判断标志。主动参与的状态反应出学生是有动机、有想法,也就是有思维参与进来的;自主参与则更深入到计划、比较、选择、决策的思维层面了。第二个观察标志是“活动空间”。第三个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观察标志是“交流研讨”。
6.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空间和与自主时间的活动,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
7.科学探究活动往往开始于一个问题的探究,结束于更多问题的提出。
8.科学课的一般过程: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整理小结。改革的第一步是把老师的指导压缩成一个简短的导入。要尽可能的把活动整合起来,设计成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9.不管怎么样,每节课都会有一个结果,都可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自己研究获得的结果,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结果。老师们不用担心快,下课了,出问题了,或者还有问题。出现问题,也是结果,而且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结果。我们还有下一节课呢。这样的课应该很好上吧。
二、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
1.我们要设计那些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的探究活动,尽管有的组做得快些,有的组做的慢些,孩子们的领悟也有快慢之分,但如果让做的快的组表达一下,就能带领做的慢的组都学会了。万一有领悟特别慢的组,也可以允许他们继续研究,做得快的组开展别的活动,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2.看上去很简单的摆的探究活动,实际上所隐含的科学内涵是很深的。高中数学学到抛物线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到小时候研究过摆,摆长和周期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曲线;读大学学到内插法和外推法,他会想到今天的实验。这样,我们今天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3.小学生搞科学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先进的仪器,我们用筷子、瓶瓶罐罐也可以做科学实验。
4.解暗箱是个大的概念,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判断里面的情况。医学上有很多解暗箱的例子,比如,医生用听诊器听你的腹部、胸部,判断里面的内脏正常不正常;中医把脉也是解暗箱,有经验的中医根据病人的脉搏就能判断毛病出在什么地方;B超也是解暗箱的典型例子,通过超声波返回的信号判断病情。类似的还有:地球内部怎么回事、太空中各种星体、油田在哪儿。
5.“建模”就是把脑子中认识的事物用图形、图像或者公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6.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是个什么角色?是带领孩子们一起到井里、到河里去挑水。假如水是知识的话,你们要带领孩子去获取知识,要教给孩子打水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挑水,而不是老师替孩子去打水。我们提供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比较、去探究分析,知识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
三、科学探究之“器”
1.科学和技术的产物,我们把它叫做“器”。
a.测量长度-“轮式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测量微小距离的显微镜”。
b.测量速度-“测量风速的风速计”
c.测量温度-“红外线测温仪”、“自制的热气球实验器”、“电子秤”。
d.电流的测量、声音的测量、光照的测量(照度计)、综合测试、综合测量。
2.科学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疑惑,有了疑惑,问题就产生了。技术源于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需求。发明家其实是针对技术而言的,而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他们建立各种理论,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发现某些规律。
3.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拓展与应用。
4.对科学老师的建议:确立学科的责任心;要有创新的积极性;培养专业的敏感性。
四、小学科学教学工具箱的使用
1.我们说的“科学教材”,是包括科学教科书、科学教学工具箱(也就是科学探究用的材料)、科学教师用书、图片库、音响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在内的一整套东西。
五、教学案例与评析
1.人的间接认识、间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建立在直接认识、直接认识活动的基础上的。比如,如果我们要学习一个字,但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东西,这个字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困难。研究简单机械也一样,如果他没有这些直接体验的基础的话,他的研究认识就会产生困难,这是孩子们常常会进入一个叫做“学习障碍”的阶段。而这堂课呈现这样的活动,恰恰是解决了孩子们学习障碍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2.老师准备的东西都放在后排的桌子上,让学生自己去取,学生就会思考我该去取哪一个?老师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节省准备的时间和资源之外,还让学生自主的安排活动,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3.“有序的”应该是一种计划性。孩子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安排自己活动的次序。老师把“先做哪一个”的权利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做决定,对这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提高都有好处。
http://s11/mw690/002RwAolzy78v0SoN861a&690
http://s13/mw690/002RwAolzy78v10SLyQ1c&690
http://s11/mw690/002RwAolzy78v11lpEu3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