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的沿革、现状及保护
晋祠是今夏山西之行的第一站。
晋祠风景区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市中心
25公里。清刘大鹏《晋祠志序》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而且也是三晋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郭沫若曾经赋诗赞道:“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和叔虞、圣母一起祭祀。千年以来,晋祠的祭祀范围不断扩大,祭祀对象不断增加,祭祀仪式不断丰富,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发展成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诸路神灵各居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晋祠又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自宋元明清至民国,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均十分完整。晋祠的清泉不但世代造福当地人民,也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意境,使晋祠素来享有“山西小江南”的美誉。晋祠的选址颇为讲究,利用风水原理,背负雄伟而秀丽的悬瓮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分层设置,使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观赏壮丽的建筑景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一、晋祠沿革述略
晋祠起初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唐叔虞祠亦习称晋祠,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记载:“《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这是有关晋祠之胜的最早文献记载。
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天保(550——559)年间,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且常自临幸。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六年(586),在晋祠创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在晋祠誓师,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以唐叔虞封地为根据地而得天下,故建国号为唐。
唐武德五年(622),鄂国公尉迟敬德将晋祠别墅献给佛门,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
贞观二十年(646),李世民故地重游,在晋阳宴请并州父老及从官,赦并州管内大辟以下囚徒。又游晋祠,撰并书《晋祠之铭并序》。次年修贞观宝翰亭,置《晋祠之铭并序》碑。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题、铭、序共一千二百字。铭文文辞华丽,气势宏大,政论和抒情相结合,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国的政策,着力宣扬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祈求江山永固、勋业长存。是现存最早的行书碑,书法劲挺秀丽,被历代书家推崇为艺术珍品。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攻灭北汉,毁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次年四月,又引汾、晋二水漫灌晋阳废墟,晋阳城彻底毁灭。太平兴国九年(984),修葺晋祠(今圣母殿)并刻碑记事。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整修唐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和殿前鱼沼飞梁,圣母殿内塑43尊彩塑泥像,殿外建4米多高的左右站殿将军。从此,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宝元三年(1040),重修舍利生生塔。此后多次增广晋祠水利。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封圣母为“显灵昭济圣母”,庙额“惠远”,故晋祠又名惠远祠。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四年(1089),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绍圣四年(1097),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五年(1098),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1106),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在飞梁以东创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后停止施舍晋祠的钱入官,专供晋祠之需。
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蒙古兵攻太原殃及晋祠,奉圣寺遭火焚。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赵城地震,波及晋祠,奉圣寺建筑部分毁坏。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三年(1343),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洪武元年(1368),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二年(1369),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三年(1370),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
明永乐十年(1412),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十四年(1416),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五年(1461),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十五年(1520),铸昊天神祠钟。
明嘉靖中,建白鹤亭。十一年(1532),王朝立在晋祠庙内东南角创晋溪书院。二十七年(1548),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1562),宁化王府修圣母殿、鱼沼飞梁。四十二年(1563),创建水母楼。
明隆庆元年(1567),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重修东岳祠。
明万历四年(1576),创建对越坊,高应元书“对越”牌匾。五年(1577),僧明性募资重修奉圣寺。二十二年(1594),重修献殿,阎国宠撰《重修献殿碑记
》。三十四年(1606),建钟、鼓二楼。又在会仙桥之东重修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三十八年(1699),建吕祖阁。四十八年(1709),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
清雍正八年(1730),高氏重修台骀庙。
清乾隆元年(1736),建钧天乐台。二年(1737),改建三圣祠、同乐亭。乾隆十二年(1747)或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二十五年(1760),重修公输子祠。三十六年(1771),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三十九年(1774),修鱼沼飞梁。四十三年(1778),建白鹤亭。五十年(1785),建朝阳洞及读书台。六十年(1795),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
清嘉庆六年(1801),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十四年(1809),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二十三年(1818),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东岳庙。二十四年(1844),修葺晋祠部分建筑。
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清华堂。
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奉圣寺。
清光绪元年(1875),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御题“三晋遗封”匾额。二十八年(1902),邑人刘大鹏完成《晋祠志》稿。三十年(1904),修晋祠待凤轩。
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1926
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1927年,荣鸿肪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1932年10月,太原保存古迹文物委员会成立。1936年11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晋祠考察。
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委派王一清负责接管晋祠私人花园和晋祠庙。1951年,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晋祠设办事处。1952年2月9日,晋祠由山西省政府移交给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晋祠古迹保养所。1953年10月,晋祠庙内由文管所管辖,公园由太原市建设局、园林局管辖。11月翻修鱼沼飞梁。1954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有关晋祠园林风景、名胜古迹的保护、维修等部门,拨款30万元,对晋祠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同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1955年,山西晋祠文物保养所成立。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晋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改建流碧榭,修补东岳祠。1964年,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整修陆堡河及三台阁。同年拆除同乐亭,改建山西历代书画室。1965年,扩建难老泉水堰,兴建晋祠公园南湖大厅、船码头。1973年,晋祠文物保管所在文昌宫北侧建文物库房。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宫。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
47845
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 22
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1980—1981年,在晋祠王郭村附近发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为中国保存最早、艺术价值很高的历史珍品。1981年,扩建唐碑亭。1985年,晋祠风景名胜管理处成立。同年,太原市园林局将晋祠公园移交晋祠管理处。维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阁、陶然村别墅等主要建筑。改造晋祠公园饮马泉景区,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长廊及牌坊等工程,至
1989
年全部竣工。1990年6月,晋祠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1991年,董寿平美术纪念馆在晋祠博物馆落成开馆。刻制晋祠内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恢复晋溪书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
二、晋祠内的唐、宋文物
隋唐时期
1、奉圣寺与舍利生生塔
隋开皇六年(586),在晋祠创建舍利生生塔。唐武德五年(622),鄂国公尉迟敬德将晋祠别墅献给佛门,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舍利生生塔即在奉圣寺内。宋宝元三年(1040),重修舍利生生塔。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兵攻太原,奉圣寺遭火焚。元大德七年(1303),赵城地震,波及晋祠,奉圣寺建筑部分毁坏。皇庆二年(1313),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现存砖塔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同治二年(1863),又重修奉圣寺。
建国后,奉圣寺曾长期被外单位侵占使用。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
47845 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 22
家。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
2、《晋祠铭》与“贞观宝翰亭”
贞观二十年(646),李世民撰、书《晋祠之铭并序》。次年修贞观宝翰亭,置《晋祠之铭并序》碑。铭文文辞华丽,气势宏大,政论和抒情相结合,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国的政策,着力宣扬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祈求江山永固、勋业长存。是现存最早的行书碑,书法劲挺秀丽,被历代书家推崇为艺术珍品。
今存晋祠中北部,唐叔祠东南隅,初仅一楹,西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令周宽、杨二酉等,策划重刻唐碑,并扩建为三楹,改为南向,周宽亲题“贞观宝翰”匾额。于是亭中今有原碑、复制碑各一。分别由完整的碑头、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原碑总高度为353厘米。碑额为半圆形,高106厘米,宽140厘米,厚25厘米,左右雕对称的螭首及头下垂的攀龙。碑额中间部分高69厘米,宽50厘米,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系唐太宗飞白体所书。碑身高196厘米,宽122厘米,厚度为26厘米;碑座高51厘米,宽138厘米,厚83厘米。铭、序共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共1203字。碑阴列有李世民并州之行的随从人员: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初唐诸功臣的名字和官衔。原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惟下部三分之一侵蚀漫漶。
宋金时期
1、圣母殿和鱼沼飞梁
太平兴国九年(984),修葺晋祠(今圣母殿)并刻碑记事。今碑已不存,民间传闻因晋阳人痛恨宋太宗毁城所致。
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大规模整修圣母殿和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称方形水池为沼,圆形称池,跨水之桥曰飞梁。水中游鱼,历历可数,故称“鱼沼飞梁”。梁思成曾经赞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1953年按原样翻修。
圣母殿位于晋祠主轴线的末端,殿内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是晋祠的主殿。它不仅是晋祠最古老、最壮丽的大型建筑,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宋代建筑。圣母殿总高19
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身四周建回廊,前廊深两间,是宋代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古实例。圣母殿前廊的大柱上,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活灵活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圣母殿內陈列着43尊宋塑彩绘泥像,布置有如宫中,圣母邑姜端坐神龛之内,头戴凤冠,凝神端庄,仪态雍容。其余42尊侍从像对称分列于神龛两侧。有宦官像5尊,着男服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龛内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其余均为北宋原塑。这组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侍从们大体都是根据六尚制(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塑造的,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因各自经历和年龄的差异,表情、神态亦各不相同。在塑造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造像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是北宋宫廷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研究宋代宫闱生活、衣冠服饰的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熙宁年间(1068——1077),封圣母为“显灵昭济圣母”,庙额“惠远”,故晋祠又名惠远祠。突出了圣母作为水神庇佑万民的功能。崇宁中(1102——1106),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元末及明嘉靖年间续有修缮。
2、莲花台金人
元祐、绍圣年间,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
元祐四年(1089),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绍圣四年(1097),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至今风采依旧;五年(1098),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补铸西北隅铁人头。正德八年(1513),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补铸。
3、献殿
献殿在鱼沼飞梁之东,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梁思成、林徽因在《晋汾古建筑考察记略》中说:“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为单檐歇山式。前后空间畅通,为穿越通道,四周无壁,槛墙上置直棂栅栏,整个殿堂显得格外疏朗利落。
三、晋祠的现状及保护建议
如今晋祠已经成为山西省特别是晋源区的旅游热点。旅游大开发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不小的挑战。
1、晋祠圣母殿每日人流量很多,拍照、呼吸等都会对殿内文物的保存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允许游客入殿参观,虽不失为保护之法,但也极大影响了人们近距离欣赏古代文物的兴致。
2、游客素质有待提高,存在着人为破坏文物的现象。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游客综合素质,加强宣传力度。在媒体宣传山西古文化的内涵和保护历史园林的意义,提高历史园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加强公共道德宣传,提高游客道德品质,增强爱护文物意识。
在一些景点,比如莲花台金人像,可设置保护性围栏,杜绝人为攀援蹬踏等毁损行为。
3、难老泉是晋源区泉水源头,因周边村民未经水利部门勘探而擅自打井,曾导致泉水流失。又因西山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层破坏而停涌,水源匮乏和水质污染的问题一度十分严重。
为有效保护晋水资源,太原市先后制定了《晋祠泉域保护条例》和《晋祠保护区总体规划》。2002—2003年,完成了晋祠大循环水工程。在晋祠东庄营打了5
眼水井,埋设输水管道5449
米,对景区内的渠、湖进行了防渗、护砌等处理,恢复了难老泉、公园南北湖景观。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应该时时维护。
晋祠博物馆的前区景观——晋祠公园也是历史园林与现代景观结合较好的实例。晋祠公园的设计比较尊重历史,恢复了晋祠外八景中的“桃园春雨”、“大寺荷风”两处自然景致,修复了老君庙、雨花寺、饮马泉,再现了历史情境。“大寺荷风”景点广植荷花,使更多游人能够亲身参与到园林活动中来,将历史园林与现代景致融为一体,成为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4、据统计,晋祠内千年以上的古树约2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树近百株。主要有松、柏、桧、楮、皂荚、槐、桑、楸、榆、柳、银杏等树种。其中松树和柏树数量最多,树龄最老。松树有钻天松、长寿松、亮节松、伴佛松、罗汉松等,柏树有周柏、汉柏、北齐柏、魏柏、隋柏、唐柏,槐有汉槐、唐槐、隋槐,更多的是植于宋、金、元、明时期的柏树,树龄或千年或数百年。
俗话说:“名园易得,古树难求。”晋源区周边厂矿企业较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浓度较高,降尘量较大,空气混浊,大大影响了古树名木的生长,晋祠内的唐槐、周柏、隋银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园内彩塑也十分不利。
所以,应该加强晋祠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禁止在其附近建造高楼、烟囱等影响景观的建筑物,现有不合理的、对景观有严重影响的要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可用垂直绿化等手段加以遮挡。
5、旅游景点的展示技术不够先进。对于景点的介绍还是仅仅局限于一些静态图片的展示、文字介绍等等,且文字介绍既没有覆盖景区的所有重要文物,也存在许多不准确的问题。所以,除了在准确性上下功夫,还应考虑引进多维技术手段,使得对晋祠的介绍能够引人入胜。
晋祠官网的信息整合力度不够,内容单一,与游客的互动性不足。网站的信息搜索功能阙如,信息不全,使得游客在网站浏览过程中不能掌握景区、景点的连续信息,这些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6、如今晋祠庙会的功能从酬神而转为娱民,庙会的重心渐渐落在了集市贸易上。被开发后的晋祠庙会功利性与商业性色彩很强。过去影响较大的农历六月十五祭祀水母的河会以及农历七月初二祭祀圣母的庙会虽然都还存在,但已经被开发成为展示民俗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加强对庙会的管理和规划,以免发生损害文物、破坏环境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