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的活动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25 00:06:01)
标签:
课题 |
徐立群 主持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的活动策略研究
开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我们曾对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举足轻重。
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主要就是让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名著进行一个或多个议题的深入阅读与集体分享,通过名著阅读任务群的任务布置和完成能够有效的提升同学们的名著阅读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有效阅读不仅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受到文字之美的熏陶与浸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直以来,国外都很注重对本国文化文学名著的阅读,他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阅读能力。例如,美国在母语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的相关规定。又如英国,《英国国家课程●英语》对英国作家作品的阅读要求是非常明确的,规定戏剧、小说、诗歌的阅读数量。在法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列出了法国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作品,要求“学习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完整的作品,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读完”。
中国是一个阅读大国,“阅读名著”的思想古来有之。自孔子以来推行的典籍教育就明显带有读书的影子,其中最为突出便是“四书”“五经”的教学。直至近代语文独立设科,典籍教育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和教学经验。现代,叶圣陶最早在中学语文界提出阅读名著的主张。1940年和1948年,叶圣陶分别制定了两个语文课程标准,即《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将他的阅读名著的思想推向比较成熟的阶段。
多年来致力于阅读思维结构、重建知能模态并已取得实践经验与运用价值的名著阅读,必将在新的考验、探索中与学习任务群共生共行,获得新的价值认同与实践突破。阅读任务群包含两大关键词——“任务”和“群”。任务就必须体现出“任务性”,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牵引力或驱动力,并且要形成任务集群。名著阅读力主由议题统摄整个名著乃至名著教学,议题是名著阅读的灵魂。任务议题化,为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路径;议题任务化,则可为名著阅读教学澄清学习目标。以“一”融“多”,致力于内容上的“融合”、结构上的“融贯”以及理解上的“融通”追求。通过名著阅读而破解阅读上的“隔”“滞”“凝”等困境,乃是名著阅读的“融通阅读”所具有的另一个意义上的重大突破。
(三)研究的价值
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有效阅读,不仅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受到文字之美的熏陶与浸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终身阅读的理念、培养阅读习惯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个体语言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主要就是让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名著进行一个或多个议题的深入阅读与集体分享,通过名著阅读任务群的任务布置和完成能够有效的提升同学们的名著阅读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有效阅读不仅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受到文字之美的熏陶与浸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策略:即是个体为了达成或完成某一任务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一整套实施的复杂方案,也可称之为对策、方略。本课题所讲的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实施策略则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设的阅读目标,并且根据初中生和名著的特点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制定的指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对策和方略。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以新时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为理论元素,以“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为载体来研究如何实现初中学生名著阅读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此做出一点尝试和突破。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整体书阅读支撑节选文本的教学,教会学生细读文本,寻一个可切入的操作策略。
2.用阅读策略的传授为载体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3.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形成自我独特的价值与判断,同时规划学生的阅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教师对文本独特的价值与判断
教师要对必读名著潜心研读,收集整合各类研究的文献材料,予以参考形成自己对名著的立场。由此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下,思考学生对名著的关注点与兴趣点,为文本细读及问题的有效设置打好基础。
2.文本细读,研究一个可切入的操作策略
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整合性与生发性是我们设计问题的两个考量,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
如指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时,我们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读《朝花夕拾》全书并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书后注释逐篇概括内容并批注,最后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作出整体性阅读评价。这样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就实现了“三个回归”—“回归文字本体,回归学生本体,回归思考本体”,让学生在文字的阅读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三四次。如果学生还有阅读障碍,教师则可再进行点教,给出具体的方法与指导。比如,课堂上学生不能全面认识阅读《朝花夕拾》的意义,我们就借助名家的阅读见解进行了指点等。
3. 研究名著阅读的写作有效性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设计必要的读写活动,有助于反馈和反刍阅读所得,也能借此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创新写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情节、特点等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如读完路遥《平凡的世界》我们布置如下写作任务:(1)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对“孙少安”与“孙少平”这两个人物作些自己的阐述。1000字左右。题目自拟。(2)小说的语言往往既有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也有叙述者(作者)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传递着作者对人生、对现实的态度,《平凡的世界》这部大书里,有许多给予你人生启迪与思考的语句,请你摘选部分语句,并写写你的收获与体会。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阅读名著,是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教师所提倡,因此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名著教学指导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现阶段初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 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从多个方面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3月-5月)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确定课题的主要内容,确定“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策略的建构与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目标,积极撰写开题报告,并为课题的实施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2.学情调研阶段(2020年6月-8月)
深入学生,对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厘清问题的实质,为形成策略提供依据。如教师缺乏对名著的价值判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缺少思辩、提问的过程,缺少必要的名著阅读写作的活动等等。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以及课堂、课外名著教学的观察和研究,为有效策略的探究与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3.课题实施阶段(2020年9月—2021年2月)
以具体的名著篇目为抓手,教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价值与判断,在厘清学生现有状况的基础上,开发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名著阅读效率。
策略一:尝试“读与画”的结合。学生只有先进入文本,对整体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品味作品中更细致的东西。所以我们设置了“读画结合”——画情节图,让学生进入文本。
策略二:尝试“读与说”结合。阅读应是学生终身的习惯,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阅读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捧本书读外,我们觉得“听书”,也不乏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所以在名著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当说书者也一个不错的方法。
策略三:尝试“读与写”结合。“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光读有时对名著的理解很难深入,适时的“写写”就是一个催化利。只是学生对于写读后感已熟悉到麻木的状态,所以我们觉得不定要“写多”,只有学生愿意写才行,这样的“写”才有效。
策略四:尝试“读与游戏”结合。在这个普遍浮躁的世界,学生越来越难静下心来阅读了,但是孩子爱玩的特点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思考,让学生玩转名著,把读名著设计成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课题总结阶段(2021年3月-4月):
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形成相关的论文发表,从而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整理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将“初中名著阅读的任务群教学策略”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照。撰写结题报告,梳理过程,对研究成果汇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查阅文献资料,归纳提炼语文教师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及实施途径和方法。
2. 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根据目标制定研究计划、根据计划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究,在行动中反思,从而指导下阶段的实践。
4.个案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发展共同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共同体成员发展档案。
5.经验总结法。根据实践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课题提供进一步的研究依据并形成最后的结论。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相对于碎片式阅读,名著阅读任务群的优势主要在于知识的系统性、文化的丰富性、视野的开阔性、思想的整体性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增强理论深度
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夯实学情研究的理论基础。
2.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系统性
将教学策略置于课程论的范畴,从而在研究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体系。
总之,通过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对初中整部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意义和价值探索,在一定范围内践行了新课程的理念。
六、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限5项) |
名著阅读任务群的活动策略研究 |
研究方案 |
2020年4月 |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的建构与研究的再思考 |
论文 |
2020年12月 |
|
语文教师发展优质课例 |
教案集 |
2021年1月 |
|
社会团体互助下的语文教学新思考 |
论坛 |
2020年11月 |
|
在路上 |
案例集 |
2021年2月 |
|
最终成果 (限3项)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名著阅读任务群策略的建构与研究 |
研究报告 |
2021年3月 |
我们的成长故事 |
随笔集 |
2021年2月 |
|
且行且思 |
高效课堂教案集 |
2021年4月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均为校级以上教学骨干,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具备很高的教学素质,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热情与干劲投入研究,可以带动身边的语文教师一起研究。其中徐燕、陆慜俐等多位同志参与研究和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并已顺利结题。
(二)研究基础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查阅诸多文献资料,全面了解了该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尚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立足已有经验,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科研技术和方法,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两位老师分管学校教科研工作,经验丰富,课题组成员由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在初中一线教学中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吸收了青年教师,他们活跃的思维会促进课题的创新。
时间保障:课题组成员都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每周一下午可进行专题研讨,时间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