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熹平石经

(2013-06-18 17:36:36)
http://s8/mw690/002RuhGAzy6H4udZSkL87&690

(《熹平石经》拓片局部)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籍被奉为典,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刻于熹平四年,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称“一体石经”。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古董商人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刻石为面,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二百零五字,经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是数十年来出土《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最多一块,向来为书法界、考古界所珍视。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于西安碑林。《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后之后又有过六次刻经运动;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