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松筠斋
松筠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3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老子的民本思想

(2015-01-05 15:14:23)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文

论老子的民本思想

[摘要]长期以来老子《道德经》里的民本思想不大被人重视,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子绝圣弃智,主张愚民,并没有民本思想。有些人虽然认为老子具有民本思想,但是老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其民本思想大大削弱。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片面理解,笔者认为老子思想的基础便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

[关键词]老子、民本、道德经

前言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先秦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代臻于成熟。游唤民在《先秦民本思想》一书中认为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至西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1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正是民本思想形成到成熟的过渡期。关于老子的阶级立场是老子民本思想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游唤民在《先秦民本思想》一书继承了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其在《老子的民本思想》一节中认为“他坚持的是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因而他的民本思想受其政治思想的消解。”1要看一个人的思想立场,我们不能只从他所属阶级来看。老子《道德经》里表现出对统治者的极大不满,且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很难说老子是坚持的是奴隶主阶级。

金耀基在《中国民本思想史》一书主要论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没有提及老子的民本思想,反而认为老子是非民本思想。他认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就“民”的观点看,有民本、非民本及反民本三派。民本思想起源于《尚书》“民惟邦本”之语,后经儒家继承而发扬光大;非民本思想则为老庄、杨朱一派,他们的思想在哲学上固极尽璀璨奇丽之致,但于实际政治影响不大。2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第八章《老子的思想》中认为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公社农民。其原因有三:第一,老子所幻想的“小国寡民”的氏族公社正是公社农民的幻想。第二,在战国时代,公社农民的没落是由阶级分化所形成的,老子以“损”的观点反对“以求生之厚”的国民阶级,这种否定阶级、并反对阶级分化的思想,正反映了公社农民的情绪。第三,老子思想中的天真观点是和公社农民的想法一致的。3

笔者同意侯外庐先生的观点。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一书中说得更加明确。他认为老子属于士阶层中人,“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思想所反映的立场时,不能机械的以出身下定论,当从他的言行来判断”。“因而我们认为,作为士阶层发言看,基于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时代感,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农民和小私有者的要求,他的部分主张也有着小农经济自然主义的反应。”4笔者认为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基础便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老子的一切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具有真正意思上的民本思想。

一 、老子的民本思想体现

要弄清老子的民本思想,我们首先得了解老子的阶级立场及其思想。笔者认为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公社农民。首先,从老子《道德经》整体来看,老子对农民充满了同情,对统治者则颇有微词;其次老子的“无为”的思想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为统治者服务。至于老子的思想,黄瑞云《老子本原》里提出道的全部内涵有三:“有生于无”;“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笔者认为老子的总体思想便是“无为”。而在老子的思想中又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提出

老子《道德经》里面具有明显的民本主义思想。在第三十九章中“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直接提出民本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异曲同工。

老子告诫统治者应该俭约谦下,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老子极力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纵欲横行。老子还认为政贵淳朴、自然,不扰民。老子同时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老子的民本思想也是极具争议的,第六十五章老子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很多人以此发难,认为老子以“愚民”政策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民的过多干预,而要做到无为而治,便需要使民返朴还淳,要使民返朴还淳,就需要使民无知无欲。因此老子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思想体系必然会走这一步,老子并不是主观上为统治者而使民“愚”,其出发点还是为民。

关于社会理想问题,老子不满“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实社会。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坚持“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这是老子的美好的理想。老子还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2.从辩证法角度承认民的地位

老子承认人民的地位,他认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在《道德经》中一直告诫统治者人民的重要性。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人民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仍不忘记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老子的政治哲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从辩证法出发,老子主张守柔、处静、处下、无为。关于统治者对待人民的态度,老子认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总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不要过多压榨百姓,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老子的政治哲学的根基是要以民为本,他的一整套理论都是为了百姓。故而笔者认为老子具有真正的民本思想。

3.主张无为,反对对民干预

黄瑞云《老子本原》一书中提出老子“道”的全部内涵有三:“有生于无”;“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而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核心便是“无为而无不为”。“有生于无”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柔弱胜刚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因和体现形式。

老子认为政贵淳朴、自然,不扰民。如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关于治国,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烹小鲜为喻说明治天下在于不扰民(第六十章)。

老子还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第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

4.平等、平均主义

平等、平均主义是老子思想中最进步的方面。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中,人人平等、社会公平。百姓不用惧怕统治者,统治者谦下对待百姓。

关于社会理想问题,老子不满“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实社会。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坚持“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这是老子的美好的理想。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是老子所向往的。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争斗,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5.反对战争

反对战争是体现老子另一方面的民本思想。在春秋末期的时代,社会嫉妒动荡,人民生活极其艰难,战争频繁,故而老子极力反对战争。老子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兵为下策,他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也正体现了老子的民本思想,战争是人民苦难的根源,所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中老子是极力反对战争的,他主张统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认为“夫唯兵者,不祥之器”。老子是不满于“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现实的。老子所主张的“道”是反对战争的,故而老子劝告统治者实行其所言之道。

二、民本思想的不足

当然老子的民本思想并非毫无缺点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在三个方面:一是绝圣弃智、愚民的方式的不妥;二是老子民本思想脱离现实,因而无法实施;三是老子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回归原始的倒退历史观,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1.绝圣弃智、愚民方式的不妥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本文前面已经论述了老子此提法的出发点是为民,然而其方式确实是使民真正变得“无知无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此种方式笔者以为是极为不妥的,极有可能为统治者所利用,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这也正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漏洞。

2.脱离现实、无法实施

老子民本思想里面无为而治,反对对民的过多干预;平等、平均主义等提法虽然是真正的民本思想,但是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是难以实现的。私有制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追求个人、国家的利益是必然趋势。老子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作为正统的国家统治思想,它是无法实施的,只能作为一种个人理想追求。

3.回归原始的倒退历史观

老子所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究其根源是回归到原始社会。在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公平,是当时人民所向往的生活。老子则代表了这一阶层人民的想法。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也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 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3]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8.2.

[5]黄瑞云,老子本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