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沧浪诗话》的风格学路径
(2014-09-24 13:36: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论文 |
严羽《沧浪诗话》的风格学路径
学
指导教师:刘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以前,专门论诗歌风格的理论著作很少。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类;陆机《文赋》则将文体分为十种;刘勰《文心雕龙》有八体之分。然而曹丕、陆机、刘勰均是针对广义的文学作品,而非仅仅是诗歌。钟嵘《诗品》只及五言诗,内容只是对诗人作品的评价,不够全面。自唐以来,司空图将诗分为二十四品,较前人又大大进了一步,然唐人多从体裁、内容论诗,而较少从时代、作者、体裁、内容、形式技巧等方面综合论述诗歌风格。至于北宋,欧阳修开诗话之始,但其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迨严羽《沧浪诗话》出,诗歌风格论则渐趋成熟,严羽全面的从时代、作者及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全面论述诗歌风格,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和独创的理论批评观点,在诗歌批评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论文意在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诗评、诗辩的研读来探讨严羽诗歌的风格学路径。
[关键词]严羽;风格;诗体;地位
严羽《沧浪诗话》的风格学路径
乾隆重修《邵武府志》卷十六说:“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邵武人。家于邑之莒溪,其地曰严坊,沧浪之水出焉,因自号沧浪逋客。【1】
严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还是他的《沧浪诗话》。《沧浪诗话》作为一部系统阐述诗歌风格的文学理论著作,其诗歌主张、诗歌风格分类、诗歌品评等很多为后世为人所认可和引用。当然一部有价值的诗论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其产生有其必然的背景。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开篇便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常言道,越是缺乏什么,越是表现或者强调什么,诗论亦如此。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强调正体制,以汉魏晋盛唐为师,表面上看由于当时江西师派末流的弊病,过分注重“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致丢失了性灵。从本质上说是唐宋诗之辩,唐诗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犹重气象,而宋诗自苏黄开辟“以文为诗”的道路之后,随着江西诗派后期末流的越走越偏,最后完全没有了唐诗的气象,丧失了性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严羽从江西诗派末流发难,一直波及到苏、黄这类宋诗的开创者,其目的是为了将诗歌的正宗地位转回到汉魏晋盛唐中去,《沧浪诗话》自然而然也就应运而生。
一、古典文学风格及诗歌风格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论述,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最为详尽,他有一本专门论述古典文学风格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这本书详尽的阐述了古典文学风格学的产生原因、特色、发展及其内部规律,对于研究古典文学风格学很有帮助。当然古典文学风格并不等同于诗歌风格,但有其相似之处,诗歌风格可以说是古典文学风格的分支,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古典文学风格学的概念。
(一)、风格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风格”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不严格,不同的时代、不同批评家往往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达【2】,最主要的有体、气、气象、风骨、品等。
“体”是我们见到最多的风格的同义词,如同书体以人而分有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以体而分有真、草、隶、真、行一样,文体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只是标准不同,分类也各异。 “体”的内涵包含了内容和形式,比较全面,所以其运用很广泛。“体”可指文体风格、作家个性风格、时代风格以及流派风格,沧浪所分诗体就完全包含了这些内容。
相对于“体”,“气”含义相对比较狭窄,它主要指作家的个性风格。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文气”说,其言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其“文气”说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强调作家的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是“文的自觉”的表现,虽有些片面却在文学风格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艺术上论“气象”是唐代以后的风气,“气象”是指事物本质的整体外观。
严羽《沧浪诗话》里论诗犹重气象。在《诗评》第五则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此处由“气象”一词说出了唐宋诗之别。严羽所言“气象”有两种含义,一是诗的总体风貌,一是专指一种浑厚的风格。严羽拈出“气象”二字来描述好的诗歌作品,则正反映了他师法汉魏晋盛唐的诗歌主张。
(二)诗歌风格
前面已经论述了古典文学风格,诗歌风格也类似,只是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普遍性,一个是特殊性。与古典文学风格一样,诗歌风格也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不是特指某种具体的风格。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诗歌风格概念以此为标准。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风格从整体风貌而言分九类,即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凄婉、悲壮。具体而言则
又有按时代、作者、流变、内容、形式、特殊技巧等标准分为若干类,各个标准以某一个为主,相互包含共同构成了严羽系统的诗歌风格理论。下面笔者将具体来谈论严羽的诗歌风格理论。
二、严羽诗歌风格论
《诗辩》是《沧浪诗话》的纲领性章节,在《诗辩》严羽提出了他的诗歌主张。《诗辨》论述了学诗的方法、门径、诗的风格和诗的本质特征等。下面主要论述严羽的诗歌风格论。
(一)诗的风格种类
《沧浪诗话﹒诗辩》第三则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淒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上面文字主要论述了诗歌风格和诗歌风格的最高境界——入神。至于诗歌风格严羽用一“品”字指代,并例举了九种优秀的诗歌风格: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此处严羽所论诗歌风格是从总体风貌而言,不涉及具体的诗歌分类标准。清代陶明濬《诗说杂记》卷七解释了这九种风格,然而有些过于形象化。当代学者陈洪、卢盛江两位先生对严羽的诗的九种风格作了如下通俗易懂的解释:
高:思想感情的崇高。古:意与语言都质朴,不雕章琢句。深:含意很深刻。远:指志向、见识的高远,与浅俗相反。长:兴味悠长。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之类诗句。雄浑:雄伟浑成。如曹操观沧海便具雄浑特点。飘逸:洒脱自然。悲壮:悲慨壮丽。凄婉:凄怨哀婉。柳子厚诗多这种意境。【8】
(二)诗歌风格的两大类型
严羽及其推崇李杜诗风,认为“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而在严羽的眼中,李杜则正好是诗歌风格两大类型的代表。李白生性豪放洒脱,所以他的诗风主要是优游不迫;杜甫生性沉郁,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主要是沉着痛快,当然这不能绝对而言。在后面的诗评重严羽还说“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这则又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什么是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清代陶明濬在《诗说杂记》作了解释:古来诗人多矣,诗体备矣,严氏所云两大界限,实足以包举无遗矣。优游不迫者即陶韦一体,从容闲适,举动自如。至于沉着痛快,则倾囷倒廪,脱口而出,为此体者,要使驱驾气势,必使读吾诗者心为之感,情为之动,击节高歌,不能自已。杜少陵之诗,沉郁顿挫,极千古未有之奇,问其何以能此,不外沉着痛快四字而已。”在陶明濬看来,如陶渊明、韦应物一类从容闲适、举动自如的诗歌风格属于优游不迫,如杜少陵一类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属于沉着痛快。
严羽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的诗歌风格分类有其理论渊源。曹丕《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二体,所谓清即意指豪迈的阳刚之美,浊意指沉郁的阴柔之美。刘勰认为,作家的个性气质有刚、柔之分,对作品风格形成影响。直至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诗的二十四种风格的描述,其中有相当于壮美、优美的风格。这些或多或少对严羽的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形成了影响。【10】
(三)诗歌风格的最高境界
(四)决定诗歌风格的因素
严羽在诗歌的识别和分析中看重诗歌的精神意味和气象风貌。【11】在《沧浪诗话﹒诗辩》第三则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淒婉。”九品的诗歌风格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精神意味和气象风貌。高、古、深、远、长、悲壮、凄婉主要侧重于精神意味,雄浑、飘逸则注重气象风貌。严羽论诗犹种气象,《诗评》第五则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第十则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严羽论诗处处提出“气象”二字,足以见得沧浪对气象的重视,尤其盛唐气象,在评诗中尤为突出。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第二则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紧接着便列出诗之九品。九品的划分是由诗法决定的,尤其是诗法重所谓兴趣和气象。不管是在九品划分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味和气象风骨,还是在其后《诗评》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视气象、风骨,这都可以看出兴趣和气象对诗歌风格的决定作用。总而言之,决定诗歌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气象。
三、严羽诗歌风格具体分类
严羽诗歌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很多种类,在《诗辩》中第三则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淒婉。”这是从总体风貌而言所分的诗歌风格。在《诗体》里严羽则按具体的标准将诗歌
分为若干类,其最主要的标准是以时而分和以人分,这既包含了内容也包含了形式。张东健《<</SPAN>沧浪诗话>研究》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明确而系统的提出了体有时代之体和作家之体。当然其它标准还有诗歌体裁、字数、句数、音乐、平仄、韵律、修辞等,下面进行具体阐释。
(一)、体裁而论
《沧浪诗话﹒诗体》第一则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起於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四言起於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於汉司农谷永,三言起於晋夏侯湛,九言起於高贵乡公。”【11】
此处是从源流发展变化论诗,从《诗经》到《离骚》,再到歌行杂体以及沈宋律诗,以及五言、七言、四言、六言、三言、九言的起源,大致包括了所有诗体。许印芳《诗法萃编》说道:“诗体繁杂,大概已具于此;其余体格,博览群书自知之。”沧浪此处论诗,意在弄清诗歌的发展源流变化,至于具体风格研究尚须具体言之。
(二)、以时而论
在《沧浪诗话﹒诗体》第二则写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12】
中国古典文学很早注意到文学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礼记﹒乐记》里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处论及的时音乐与治乱的关系,后来便被借用到文学领域,表达文风与治乱的关系。最早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作出系统论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里说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13】这就指出了文学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则又接着具体论述了诗歌风格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关系。严羽论诗采用了这种常见既定的标准,将诗歌按照时代标准分为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等诸体,对后世的影响颇深。当然严羽所谓的以时而分并不是单纯地从时间来分类诗歌,其所分每一个时段的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是有共同之处的。比如建安体主要代表的是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首的注重风骨、反映现实的诗歌风格;永明体主要代表的南朝齐永明年间的以沈约、谢朓为首的注重形式格律的诗歌风格;其它的都类似这种情况,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严羽以时而论诗,所分诗体后人大致是认可的,尤其是唐代诗体的划分,后来到了明代的高棅,经过其完善,初、盛、中、晚唐的唐诗分法一直被后人所认可和沿用。
(三)、以人而论
在《沧浪诗话﹒诗体》第三则写道:“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王杨卢骆体、张曲江体、少陵体、太白体、高达夫体、孟浩然体、岑嘉州体、王右丞体、韦苏州体、韩昌黎体、柳子厚体、韦柳体、李长吉体、李商隐体、卢仝体、白乐天体、元白体、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14】
以人而论,即按照作家的创作个性分类诗歌。在前面论述古典文学风格概念的时候已经提到了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曹丕的《典论﹒论文》里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对应,强调了作家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作用。严羽《沧浪诗话》以人而论也正受此影响,所以沧浪将诗歌以人而分为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等三十七体,虽然可能有所失漏,但亦不失为全面。其中多是单个著名的诗家,二人或者四人一体是源于其风格相近。每个作家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尤其是大家,所以以人论诗是十分正确的,这有利于我们对作家风格的把握和学习。沧浪以人论诗想必也有这个初衷,他《诗法》第十八则说:“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严羽以人论诗,意在让我们辨清各家风格,然后再进行学习,如不能辨清风格,是不可言诗的,足见其“辨”的重要性。
(四)、以内容为主而论
《沧浪诗话﹒诗体》第四则说:“又有所谓选体、柏梁体、玉台体、西昆体、香奁体、宫体。”
此则偏重于诗歌内容言诗,尤其是南北朝的玉台体、宫体,以及唐初的香奁体。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第九则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言诗崇尚盛唐的气象,而且特别指出“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所以对于内容偏狭、格调不高的诗是沧浪所不取的。
(五)、以形式为主而论
《沧浪诗话﹒诗体》第五则说:“有杂言,有三五七言,有半五六言,有一字至七字,有三句之歌,有两句之歌,有一句之歌。”这是按照字句数而划分的。
又如:“有口号,有歌行,有乐府,有楚词,有琴操,有谣,曰吟,曰词,曰引,曰咏,曰曲,曰篇,曰唱,曰弄,曰长调,曰短调,有四声,有八病。”这是按照音乐标准划分的。
又如:“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平声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有辘轳韵者,有进退韵者,有古诗一韵两用者,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有古诗全不押韵者,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有律诗止三韵者。”这便是从韵律标准划分诗歌风格。
又如:“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 “有十字对,有十字句,有十四字对,有十四字句,有扇对,有借对,有就句对。”这是按照对仗标准分类诗歌的。
(六)、以特殊技巧而论
《沧浪诗话﹒诗体》第六则说:“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两头织织、盘中、回文、反覆、离合。虽不关诗之重轻,其体制亦古,至於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
严羽所谓杂体是按照特殊技巧所归类的诗体的总称。对于杂体,严羽认为其“不关诗之重轻”,甚至“只成戏谑,不足法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严羽不重玩文字技巧的诗,严羽所看重的是抒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诗。但不管其诗之好坏与否,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沧浪列出杂体以供我们了解。这对于我们了解多种多样的诗歌风格是好处的。
四、严羽诗歌风格论的地位及其影响
严羽的诗歌风格理论在文学风格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文取
得独立的地位,是“文的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紧接着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作家创作个性风格论,钟嵘《诗品》则以源流变化明确区分诗歌体制,严羽的《沧浪诗话》明确而系统的提出体有时代之体和作家之体的观点。严羽秉承前人的文学风格理论,从而系统阐述了诗歌风格理论,在诗歌风格理论上有重大贡献。一方面,他的诗歌主张指引了后世文人,如后来的格
调说、神韵说均是从《沧浪诗话》诗歌风格理论汲取营养;一方面他的诗歌体制划分、诗歌评价大都也为后世所认可和沿用;一方面作为系统的诗歌风格理论有助于推动诗歌的发展和诸如词、小说、曲等其他文学艺术样式风格理论的产生。
(一)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1.对宋代诗学的影响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其后的宋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犹以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和范晞文的《对床夜语》为代表。他们不仅摘录《沧浪诗话》,同时在整体框架和诗学观点都有所借鉴。【14】
2.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的影响
“师法古人”是严羽和明代复古派关联的思想基础,复古派继承了严羽从诗歌情感特质、审美特征、形式因素等方面论诗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深化和拓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诗学观念,进而为清代“神韵”、“格调”、“意境”诸论的发展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15】
明代的前后七子为了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从而掀起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前后七子之所以主张“诗必秦汉”,这与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宗法汉魏晋盛唐不无关系。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提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其主要代表人物李梦阳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这与严羽所谓“辨家数如辨苍白”,追求气象风骨以及雄浑豪放的诗风更是一脉相承。
3.对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
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基本精神不外乎这几点:崇尚清远冲淡、潇疏闲远的诗歌风格,追求含蓄蕴藉、不著判断的意境美,强调伫兴而就、兴会神到的创作过程。王士祯也喜欢以禅喻诗。这就清楚地表现了他与严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6]
第一,王士祯一直主张诗歌创作要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所说的“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相通,或者说王士祯是直接受到严羽诗歌风格理论的影响。
第二,严羽和王士祯都崇尚盛唐诗。王士祯“以禅喻诗”的主张源自严羽。严羽的“以禅喻诗”主要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审美意境,而这与王世祯所追求的神韵是相通的。
4.对姚鼐阳刚与阴柔风格的影响
清代学者姚鼐将文章风格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正是受到了严羽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两大诗歌风格分类的影响。在《复鲁絜非书》中说: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
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从姚鼐的生动形象描绘中,也可以看出姚鼐关于文章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看法受严羽的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的影响。只不过严羽并未展开论述,姚鼐却作了深刻、充分的论述,这也是姚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大贡献。【17】
(二)诗歌风格分类的影响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里将诗歌以作者、以时代、以体裁、以内容、以形式以及特殊技巧将诗歌分为若干类,而每类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标准,而是以一种标准为主,其它的标准为辅。其分类标准及所论及诗歌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因而诗歌分类对后世影响深远。除了诗歌风格分类之外,在诗歌评价上面也大都中肯,以为后世所采用。
严羽诗歌风格分类对后世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诗歌分类被后人直接采取,一方面表现为诗歌分类标准对后世的影响。例如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等体的称谓多源自于《沧浪诗话》。又如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亦本自严羽。严羽的诗歌分类标准也被后世文论家采纳,后世评诗亦不出以人、以时、以体裁、以内容、以形式以及特殊技巧这几类标准。
(三)对其它文学艺术样式风格理论的影响
《沧浪诗话》对其它文学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学、曲学上,元代曲学或仿照《沧浪诗话》体制,或引用其理论,而对词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1.元代曲学的影响
吕天成的《曲品》主要沿袭钟嵘《诗品》体制,也有部分沿用《沧浪诗话》的体制。严羽《沧浪诗话》诗歌评价注重本色当行。《沧浪诗话﹒诗法》第四则就说:“须是当行,须是本色。”本色当行说对后世的曲学深有影响,元代曲学言及戏曲的语言多要求本色当行,其源出于严羽的《沧浪诗话》。王骥德《曲律》中说:“当行、本色之说,非始于元,非始于曲,盖宋严沧浪之说诗。沧浪以禅喻诗,其言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知此说者,可与语词道矣。”严羽所谓“当行”、“本色”,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独特的特征。[18]
2.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9】
《人间词话》作为一部词论,其写作体系受到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人间词话》前九则标举“境界说”理论纲领,后面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具体批评,而这与《沧浪诗话》的体系是相似的。同时,其理论核心也间接来自于《沧浪诗话》的诗歌风格理论。《沧浪诗话﹒诗辩》第五则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受此直接影响的是王士祯,而王国维的境界说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除此之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过分推崇五代北宋的词而过度贬低南宋及
以后的词亦与严羽《沧浪诗话》推崇汉魏晋盛唐,而贬低宋诗以追求诗家正宗不无关系。王国维《人间词话》正是继承了严羽《沧浪诗话》确立了的诗歌批评传统,才形成了其独特的词论。
五、严羽诗歌风格论的不足
严羽的诗歌风格理论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20】
首先,严羽论诗重气象风骨,宗法汉魏晋盛唐,自然而然他忽视了宋诗的价值。严羽的《沧浪诗话》正是针对江西诗派末流,甚至整个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而产生的。为了反对江西诗派末流的诗歌主张而提出“学以识为主”,宗法汉魏晋盛唐,然而有些矫枉过正,忽视了宋诗的价值。
其次,过度宗法汉魏晋盛唐,对于大历、元和、晚唐等其它时段的诗歌有所贬低。例如《沧浪诗话﹒诗评》第二十七则说:“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第三十则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这些评价过分贬低了中晚唐诗人的价值。而这与他所推崇的雄浑、飘逸、凄婉、悲壮以及气象、风骨不无关系。
第三,严羽所推崇的诗歌风格主要是在艺术方面而较少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他认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由此可以看出严羽主要注重唐诗的艺术形式,而较少及其思想价值。
第四,诗评话语的主观性。严羽的诗评大都公允,但有些地方主观性太强。例如《诗评》第十三则:“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又如第十七则:“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第二十七则说:“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多是印象式批评,注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自然而然其批评多带主观性,这是他们所无法避免的。
六、总结
严羽的《沧浪诗话》的诗歌风格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不管是诗歌主张、诗歌风格的分类、诗歌批评等都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后人。然而,我们关注更多的可能还是他的诗歌主张,诸如以禅喻诗、妙悟说、兴趣说、别材别趣说等。当然严羽的贡献不仅仅只于此,严羽在诗歌风格理论和实践上也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严羽的诗歌主张,还应学习严羽的诗歌风格理论。至于如何学习严羽的诗歌风格理论,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严羽的诗歌分类及其标准,一方面要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当然我们还得注重社会实践。
严羽《沧浪诗话》开启了系统的风格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笔者希望通过对严羽诗歌风格理论的研究使得他的风格理论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样的话不管是在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上,中国的文学都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因笔者才疏学浅,在论述中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定玉,严羽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严羽著,郭绍虞,历代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5]刘勰著,黄叔琳注,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
[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7]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8]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0] 洪树华,严羽的诗“品”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03):111—115.
[11刘勉,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1):45—49.
[1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刘勰著,黄叔琳注,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
[14]刘万辉,《沧浪诗话》诗学创新及其对宋元诗学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2011.
[15]朴英顺,《沧浪诗话》与清代诗论[J],文史哲,1997.(06).
[16]张晓静,《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17] 洪树华,严羽的诗“品”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03):111—115.
[19]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张莉敏,试析严羽《沧浪诗话》的局限[J],文学教育,2007.11,: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