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命题作文审题及填题技巧

(2014-11-01 19:40:32)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妙笔作文讲稿

(一)什么是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了文章标题的一部分内容,再由写作者根据有关要求把文章标题填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二)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

1.命前半题:如《___我的梦想》;2.命后半题:如《告别___》;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的一封信》;4.命首尾部分:如《___,别再让我__》。

(三)审题技巧

1、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2、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

3、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阔,等等。

4、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四)填题原则

1、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审视《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    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即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2、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
    《在     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明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3、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题作文,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描,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多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偏离题旨。
    4、填题,要切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半命题作文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体力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5、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是讲究填题的深加工。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而且题面的新与俗还制约着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    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意,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6、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    》,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其实,半命题作文的填充技巧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一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作文时多加揣摩,拟出精彩的作文标题。

(五)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

①补题前先要准确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

②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力求“小”中见大,“小”中见深。

③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因为我有伤痕》等。

④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力求“新”。例如:“最美丽的___”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从正面选材演绎题旨,有的同学别出心裁,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总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新人耳目。有个作文题“走近___”,有位学生填入“老鼠的幸福生活”,造成悬念。这种创新手法与上述的笔法异曲同工。当然创新不等于怪异,“新”必须以真善美为前提。半命题作文“青春因___而精彩”,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个性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半命题作文获得高分,固然像其它形式的作文考题一样,取决于考生的作文是否有多个“亮点”,是否张扬了个性,而拟一个切旨、切体,又求真、求趣的“亮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能力等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要补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此外,像《我好想早点结束这堂课》、《我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寻找爱的猪》等,均为具体事物拟题法。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感悟___》则可以《感悟初三生活》为题,抒写对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体验;可以《感悟春天》为题,豪情满怀地谱写充满勃勃生机的春的乐章。此外,像《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解》、《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的抉择的时候》、《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我梦见范进参加中考》、《我梦见妈妈下岗》等标题采用的便是此种拟题法。前面提到的《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若一定要选“成功”或“失败”的作文材料,采用特定情景拟题法,将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我面对鲜红的“58分”的时候》等,便会获得另外一种奇妙的效果。

④特殊符号拟题法。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如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B”、“C”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以《当我面对“1”(哆)、“2”(来)、“3”(咪)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立音乐的感悟。此外,《我好想得到一个“A+” 》、《感悟8—1>8》、《明天,我飞向β行星》等,这类题目形象生动,醒人耳目。

⑤条块分割拟题法。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犹如裁缝剪布料一样,样式剪裁得新颖得体,穿起来就会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如某考生的半命题作文《寻找失落的昨日》,将“昨日”一分为三,用小标题“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逐一“回放”给读者。另一考生的《感悟生活中的美》,则是先设一“题记”,下拟三组小标题:“母爱之美”、“劳动之美”、“运动之美”,截取生活的三个画面,表现对美的热爱和感悟。再如《关注我们的家》这一关注大自然、抒写环保之歌的半命题作文,巧妙借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写秋景的名句做小标题,这种拟题形式富有创意,实在是新得“逼你的眼”。此外,“病历杂文体”、“几何证明式”、“访谈体”、“日记体”等体裁形式的作文,在拟题上也是大有文章可作。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而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七)半命题作文训练

一、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

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的肩膀

二、2008年淄博中考作文试题:

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其实很快乐

三、2008年临沂中考作文试题:

素质教育要求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只从课本上、课堂上学知识,而应该从生活中、社会中广泛的学习知识,应该思考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时,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观点,我们应该从社会中、生活中学习知识,从自然生活中学习(一草一木等),从社会万象(一人一事等)中学习,从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等)中学习,我们应该走近自然,师法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无论是学习中,生活中还是社会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从__________中学习_________》

作文要求:1、不得超出所材料所提示的范围;2、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3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四、2008年枣庄中考作文试题:

半命题作文:______在细微处

五、2008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

半命题作文:我依然_________”

六、请以“有时,我也想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