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作风建设,开启新时代“赶考”新征程
(2025-03-27 10:01:11)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乎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从整治“四风”到纠治“微腐败”,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定力,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起磅礴力量。
一、以思想之“镜”正本清源,筑牢作风建设的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宗旨意识的淡化。近年来,党内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通过原原本本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引导党员干部“常破心中贼”,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的事迹,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执政为民”的精神标杆,而“办公用房超标”等案例则成为警示教育的“清醒剂”,提醒党员干部须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入手,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抵御奢靡之风、官僚主义等“病毒”的侵蚀。
二、以制度之“锁”规范权力,织密作风建设的防线。制度是作风建设的硬约束。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已成为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其成功经验在于以制度刚性约束权力任性。例如,通过修订纪律处分条例、规范办公用房标准、严控“三公”经费等举措,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近年来,针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钉钉子精神”开展专项整治,既查处违规吃喝、铺张浪费等显性问题,又深挖“新形象工程”等隐蔽性歪风,形成了“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坚持“严”的主基调,对踩红线、越底线者“零容忍”,方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三、以实干之“钥”破解难题,彰显作风建设的成效。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从精简会议文件为基层减负,到深入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从脱贫攻坚中的“五加二”“白加黑”,到科技创新一线的攻坚克难,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清风正气”。当前,面对高质量发展任务,更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将作风建设与推动发展紧密结合。例如,通过规范调研流程、倡导“短实新”文风,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文山会海”,沉到一线办实事;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在改革攻坚中担当作为,让作风建设成为干事创业的“助推器”。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历史节点,作风建设仍需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持续推进。从领导干部带头改作风,到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从强化群众参与评价,到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监督融合,唯有驰而不息、标本兼治,方能以优良作风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方能答好新时代的“赶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