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朴”的解释
(2018-12-16 14:09:12)分类: 平衡感悟 |
“朴”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概念。阴阳平衡谓之道;得之于道谓之德;自然而然谓之朴。而道法自然,所在,“朴”是道或德的自然表现。对宇宙而言,最原始最大的阴阳平衡是正反粒子对称。对人类而言,自然而然谓之“朴”,求存求活谓之“朴”,剩余智慧为零谓之“朴”,无智无欲谓之“朴”。所以,“朴”是衡量个人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是用于表达一个人无智无欲状态的概念。
自然而然谓之朴,求存求活谓之朴,剩余智慧为零谓之朴,智慧与生存平衡时谓之朴。所以,“朴”是一个表达个人“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程度和状态的概念。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不朴。一般平衡论用“朴”来衡量人生存智慧与求存求活的平衡程度。人远离“朴”,就成为“器”。器者,工具也:名利之奴,为外物所累;回归“朴”时才是自己。
老子首先是希望人“抱守于朴”,一生都像初生婴儿那样天真无邪。如果远离于朴,老子希望能“复归于朴”。天人原本合一,因人远离了朴,所以天人才失衡。老子希望人能“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返朴归真是为了天人重新合一。人一生中只有在婴儿阶段能达到“无智无欲”的境界,老子说的“智”应当就是剩余智慧。自古有童谣可代表天意之说,正是因为小孩子朴。
人生不同阶段,从“朴→不朴→朴”:老子认为初生婴儿,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此时自然平衡,可谓最“朴”;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产生剩余智慧,慢慢远离“朴”,变得“不朴”。到成年时,剩余智慧到达峰值,最“不朴”;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愈甚,就愈远离“朴”——趋向“不朴”。年迈时,剩余智慧衰减,重新回归于“朴”。老子希望人通过对天之道之认识和践行能尽早回归于朴。
《老子》第十五章:
“敦兮其若朴。”
敦:古代食器,厚道、笃厚。朴:自然平衡状态,“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存在模式,自然而然谓之朴。“朴”是老子用以度量人类求名求利程度的概念:人的智慧—生存智慧=0时,即“无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时就是“朴”——老子譬如初生之婴儿。人剩余智慧愈多,愈是求名求利就愈是远离朴。
《老子》中先后用了15个“复”字,用以表达返朴归真、效法自然的思想。人原本是“朴”的(在婴儿或远古时期),进入父系社会后才渐渐远离朴,老子倡导“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等准平衡原则,使人复还回归到“婴儿”、“无极”、“朴”状态。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散则为器:事物一旦远离朴就成为工具,人如远离朴就成为求名求利之工具。在人之道“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模式下,人之感官如没有“朴”作为“君长”,必沦为求名求利之工具。人的感官在求名求利功能方面的进化,却在求存求活自然功能方面退化,以至对自然变化的预测功能远远落后于身边的动物。譬如当大海啸来时的情景…,正如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对此,老子认为应“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三十七章),以“朴”为五官之君长。朴表现为人之自然价值观、自然道德观。“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官长:以朴为五官之君长。“官”是人之五官:眼→色,耳→声,鼻→香,口→味,身→触,所有生命系统之五官(感觉器官)都是求存求活的工具,都是适应自然进化的结果,但人类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模式下,五官却成为求名求利之工具。
感官是人输入和输出求名求利欲的通道。长:君长。圣人用“朴”作为“官”的君:用“朴”来控制求名求利之欲望,这是老子一个重要思想。“朴散则为器”。人远离了朴,五官就成为求名求利之工具(丢了求存求活之根本)。工具再先进,也仅是工具。
“故大制不割”。大制:大制作,大用途之事物,自然的事物;不割:割则散,不切割,保持朴,原料切割后就远离朴,针对“朴散”而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朴”作为五官之君长,当求名求利欲发作时,就“镇之以无名之朴”,所以,圣人不割散朴。
《老子》第三十二章: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平衡之道是一种无形存在,无时无处不在。朴也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朴是事物符合平衡之道的状态——事物抱守朴总呈自我平衡。对人类而言,“朴”就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为零的初生之婴儿状态,人在婴儿时,全部智慧=生存智慧。
“朴”虽然不起眼(小而不见),但却没有人能掌握运用之。人类因为“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很难抱守朴。此处也说明“非常道,非常名”。统治者如能遵守“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模式,天下太平,得天下人拥护,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个人若能抱守住朴,生理和心理及与环境将保持自然平衡。
侯王:系统的核心,如个人的大脑和存在模式,控制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老子三十六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在形上表现是无名;道在行上表现是无为。系统的核心若能遵守平衡之道,万物将自我平衡(自化、自宾)。人的行为源自内在的不平衡,“有为”是因贪婪带来内在不平衡所产生的行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自然平衡系统总是自我平衡,又呈动态平衡。无不为:道作为平衡法则,在整个宇宙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发挥作用。侯王若能守之(守住平衡法则),万物将自化(自我平衡)。化(事物由平衡化为不平衡)而欲作(欲不平衡),吾将镇(对物体施加压力)之以无名之朴(无形之朴)。欲作:求名求利欲望发作。事物如出现转化为不平衡的情况,就用无形之“朴”来恢复平衡。镇:强制性的措施,远离朴就将其强行拉回来。
个人求名求利欲望膨胀,此时就需“镇之以无名之朴,”以朴为五官之君长。人之五官为求存求活之工具,而不可沦为求名求利之工具。保持朴的状态,就无求名求利之欲。抑制求名求利之欲,躁动的人心平静下来,天下(人心)自然会趋于平衡。
《老子》第五十七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欲:无求名求利之欲,统治者无求名求利之欲,百姓就保持朴。相反,统治者求名求利,百姓也会远离朴。朴是衡量求名求利欲的尺度,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不朴。
老子常以婴儿喻朴。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