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缠论宝典来探究缠论里缠师所讲的“时间之窗”

(2017-04-10 12:09:23)
标签:

108课

缠论

缠中说禅

缠论宝典

宝典

分类: 思缠学禅
缠论宝典是一款公益性的微信小程序,更新微信至最新版本,在微信内搜索“缠论宝典”,点击“搜一搜”,在结果页里第一条小程序,便是小程序《缠论宝典》了,点击进入即可使用。

昨天发布的《缠论宝典》V1版,不少缠友使用过后都觉得不错。今天花了一天时间,把108课的音频也添加进去了,以后可以边看正文边听朗读了。V2版本已经提交,不出意外明天或者后天审核通过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正文有音频的了。

        缠论宝典它不仅仅只是一款阅读器,它的核心亮点是打破了原有的缠论内容组织方式,可以让用户以一个新的角度来更全面,深入细致的来学习探究缠论。整个宝典的设计实现和缠论工具包一样,是以我个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它要符合我个人的使用需求。

        缠文千余篇,回复也有数千条,加上缠师行文本身有其随意性,并不像我们上学时的课本内容那样,所有内容都按逻辑进行归类整理的呈现给大家。缠师的文章和问答回复都有一定的随机性,如同海边的沙滩一样散布。通常初学缠论的人容易犯迷糊,也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概念并不是一次完整的呈现的,而是分散在各处,而且可能前后背景不一致,导致同一概念,不同之处所强调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如果没有通读缠文和回复,很难就一个概念有全面的认识。就拿最基本的分笔分段来说,大家都深有体会。 缠论宝典就是希望通过搜索的技术,来重新的组织内容呈现,把相关的内容聚合在一起,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细致的来学习理解缠论。

        今天就以“时间之窗”这个缠师数次提过的概念为例,通过《缠论宝典》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在文章里搜索“时间之窗”,有两篇文章提到过。

下面截图所示:

http://wx4/large/006nKk3xly1fegudd5an2j30ac04odfy.jpg

16课正文首次提出

http://wx4/large/006nKk3xly1fegue3vs7kj30aj04u74i.jpg

21课正文提到13年这个时间之窗

http://wx3/large/006nKk3xly1fegw6pzvkbj30al06j3ys.jpg

回复1

http://wx3/large/006nKk3xly1fegw6q3ke0j30ah09tq3s.jpg

回复2

http://wx3/large/006nKk3xly1fegw6q5gpij30af06jq34.jpg

回复3

      上面五处可以看到,正文中提过两次,回复中提过3次。其中正文和回复中各提过一次说是后续会系统讲一下,可惜一直没有讲。另外正文和回复中明确使用了“时间之窗”这个东西,分别提到了13年和21天两个时间量。还有一次是说“时间之窗”只是一个辅助性的东西。

        综述,对于“时间之窗”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大体有如下结论:

时间之窗是一个缠论技术面之外的一个时间维度上的辅助性的东西,它和空间上的黄金分割线作用类似。这两个都是时空上的神奇数字。

从缠师具体提到时间之窗 13年 和 21天这两个数字可以猜测,这个"时间之窗"就是斐波列且数列(俗称兔子数列)5,8,13,21,34,55,89,144,233,377,610…… 在时间维度上的应用。这个数列和黄金分割一样神奇,有着自然密码之称。很多东西都会和它们暗合,所以股市里也有同样的效果。关于这个数列自行百度吧。

缠论不废一法,法法都在当下得以彰显。因此,在时间上的“时间之窗”和空间上的黄金分割比例都可以纳入进行辅助。比如一段走势结构完整,时间上刚好在时间之窗,空间上也符合黄金分割,那么这段走势完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以上这个小例子就是给大家示范一下《缠论宝典》的核心作用,其实也是它命名意义的所在,就是一个“典”字。希望它对大家学习缠论能有所帮助。

缠论宝典,学缠必备,宝典在手,学缠无忧!  希望大家广而告之,好东西要多多分享。
http://wx3/mw690/006nKk3xly1fefbrhapd6j30cp09j794.jpg&690
http://wx1/mw690/006nKk3xly1fefbrf1wcjj30m70gnjza.jpg&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