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萍
对稍有进取心的中国老百姓而言,每年的10月中旬都是伤心的日子,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将在这段时间陆续公布,中国大陆至今仍然无缘该奖。虽然说自1901年以来,已经有六位美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科研工作都是在欧美完成的。以下是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名单:
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值得关注的是,咱们的近邻日本已有19人获诺贝尔奖,特别是2000年来,日本获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三项诺贝尔奖的人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以下是日本获诺贝尔奖的名单:
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朝永振一郎(1965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佐藤栄作(1974年获获)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年化学奖)
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南部阳一郎(已入美国籍)、小林诚、益川敏英(200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下村修(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铃木章、根岸英一(20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山中伸弥(2012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日本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实力雄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千疮百孔、满目苍夷,许多地区男丁稀少,甚至倒退至农耕时代,但是日本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科教方面的拨款,日本国民危机意识浓厚,秉性坚韧顽强,富有团队精神,整体文化水平没有因为战乱而降低,反而逐年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目标,2001年3月,日本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2050之前夺得30个诺贝尔奖,为此,日本的科研经费一直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发达国家首位,经济与科教相辅相成,经济为科研提供保障,科研成果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为文化传播提供优质高效的载体(如占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日本广播电视设备),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输出(如日本动漫、影视音乐制作等)。
日本右翼分子虽然令人痛恨,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强悍的对手,日本科教崛起的动人故事足于令当下狂躁的中国人深刻反思——我们有什么值得粘粘自喜?该学的东西太多了。假如咱们的家庭书橱给科普刊物多留点空间;假如咱们的家长多陪孩子读读科学家传记;假如咱们的广播电视报纸媒体少播超女选秀和女星陪睡的无聊八卦,多整一点科普节目内容;假如咱们的大学少一点官本位和虚假论文;假如咱们的各级领导每个月定期旁听科学讲座……咱们国家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环境能得到根本改善,顶尖的科学家也能象影视明星一样拥有千万粉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的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