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孔庙体验千年教育文化的深邃
浦家文苑
今年北京的冬不似很冷,树叶依旧黄亮,就像一些老人预言的一样可能是个暖冬?
我漫步在国子监的大街上,两边的槐树依旧浓荫蔽日,只是因天凉叶子都变了颜色,到增添了一些韵味。清静的街面上没有了夏日的繁华,行人稀少,孔庙与国子监相通,我先带着虔诚之意缓步地走进了孔庙。这里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进得大成门来就看到了两排各列12个方天画戟,大成门又称戟门也称王府门,代表着对孔子的尊重。
院内的古树不少,看光景都得有几百年了,粗壮高大,衬托着孔庙的肃穆威严,也彰显了这个庙宇一直存有的辉煌史。环绕在古树间是各种碑亭,共计十四座,都是明清两代记录的珍贵资料的石碑。观看间我发现了一口古井,边上介绍着,却原来这叫“砚水湖”,此井当年水浅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之水,就能文思如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所以被乾隆皇帝钦赐为“砚水湖”。我站在井边轻抚着井沿仔细端详此井,井口目前已被封闭了,不过站在边上沾沾文气还是必要的。
殿前有棵著名的古柏名叫做锄奸柏,已经有700多岁了,古柏有个著名的传说,说是当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看来此树也不喜严嵩,希望除掉他的乌纱帽。后人闻说都赞它可辨忠奸,就称它为“锄奸柏”或“辨奸柏”。观看柏树苍老依旧有着威严,想起余秋雨先生对古树的形容来,那就是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仔细观看,还真的是如此,古柏带有古老过往深深的痕迹,岁月篆刻下的经历却也是历史的见证之一。
大成殿雄伟肃穆,这是主殿,是帝王祭孔行礼的场所。进得殿中却发现这里供奉的是孔子的牌位,并无香火搁置之地,听人介绍后方才知晓,皇王们怕那香火总有熄灭之时,于是就在大殿上方都题有牌匾,以示常年香火不断之意。而中间的“道洽大同”之匾则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大总统黎元洪所书,留存至今。
清代每年都要祭孔,在春秋两季,而现在庙内仍有娱乐性的祭孔礼仪活动,但是我们去的时间不太合适人太少,所以活动没有开展。面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鼻祖孔子的牌位,我也带着虔诚的心敬重地拜了拜。


△门内各列画戟12个
△院内均是上百年的古树

△好几百年树龄的锄奸柏

△碑亭
△砚水湖



△孔子牌位
△上侧两边都是帝王题匾

△民国总理潘复祭孔的场面
△袁世凯祭孔的场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