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圆片摆数知多少
(2013-04-23 16:15:29)分类: 教学感悟 |
圆片摆数知多少
香洲区第五小学
每次去参加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心里都好开心,特别是上学期第一次听课, 黄敏老师和赵蕾蕾老师的课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台上汇报,并且自主问下面的同学,汇报过程就像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我听得津津有味。当时觉得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心想是不是老师和学生早有排练过。后来在评课时才知道黄敏老师是借班上课,隔天才和学生见过面,说排练是不可能的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昨天听的是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的同课异构。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懵懵懂懂、天真烂漫的年龄阶段,上这些孩子们的课,是更挑战人的事。
喜欢易哓佩老师清晰简练的语言,目标明确的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可能学生年龄太小,还不能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去汇报。由于课室桌椅的限制,4人小组进行摆数时,距离太远也会产生闲杂人员,这时不妨采取2人合作方式。心思细腻的易老师除了让学生用3个珠子从小到大摆数,还想到了从大到小的方式让学生摆数,渗透了两种有序思考方法。她在给全班学生展示的时,由于惯性思考,不小心又是从小到大在摆数,由3摆到12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她也算比较淡定地扭转过来,学生也原谅了老师的小小错误。这一教学环节让我联想到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这里恰恰是培养了学生逆向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学生可以意识到解决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多向思考。另外,我觉得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后来刘校说这里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例如这个表格
珠子个数 |
数的个数 |
拨出的数 |
1 |
2 |
1、10 |
2 |
3 |
2、11、20 |
3 |
4 |
3、12、21、30 |
4 |
? |
? |
可以说学生能很容易发现拨出的数比珠子个数多1。
活动四中有一个分组活动是:第一组写5个珠子能摆出的数,第二组写6个珠子摆出的数,第三组写7个珠子摆出的数,第四组写8个珠子写出的数。黄老师说这是一种巧妙的方式去处理课堂容量的好方法,但我想写了5个的人就没写其他的了,算不算局部带动了整体呢?
在钟璇君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新老师的青涩。这节课学生很活跃,跟这节课设置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有关。在用4个圆片摆数时,钟老师是让学生上台去从个位跳到十位,学生可高兴了。学生都有从众心理,看到一个人跳了,就会有第2个人跳,没考虑自己跳出来的是什么数。一开始4个人站在个位表示“4”,这时可以让学生内部讨论如何跳才能跳出从小到大排列的数,让他们又一个有序思考的过程,也许就不会乱跳了。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在玩中学到了数学。
钟老师的练习都比较有趣,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例如由猜圆片、猜数,学生都觉得跟在猜谜语一样好玩,在猜的过程中无形运用了刚刚学到的知识。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的年龄和爷爷的年龄都可以由7个圆片摆出来,你能猜出我和爷爷的年龄吗?这道题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我的年龄是7岁,爷爷的年龄是70岁。我仔细一想,爷爷的年龄难道就不能是61岁吗?这道题出的是不是不够严谨?
另一道题是:可以由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且十位比个位多1,那是多少元呢?这道题如果只是让学生脑子里想,老师没有加以引导,估计思维量有点大。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让学生动笔写出所有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最后圈出符合条件的数;或者老师可以在PPT上出示解答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前总是以为教师用书,没有多大用处,还不如直接看教案书来得快。评课时有老师说到教师用书的好处,今早我特地上网看了下电子教师用书。原来最后它有引申到10个圆片能摆出多少个数,19个圆片为什么就摆不出数,有设计让学生感知数位上的数不能是10。1到9个圆片摆数的规律并不是任意个圆片摆数的规律,深挖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教师把握课的重难点。看来,以后要多看看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