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研修学习(一)
(2013-04-01 15:45:47)分类: 理论学习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研修学习(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种潮流。由于它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关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教学质量问题,而且也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各项改革密切相关,是一个领域广阔的研究阵地。
-
新课标对于问题解决的要求
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一,并贯穿于四大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解决问题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将原来总体目标中四个方面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课标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的关注,而且有了显著的发展。《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这既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又使创新意识这种比较“虚”的东西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
在新课程中,问题解决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具体要求包括:⑴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⑵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⑷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在新课程中,问题解决有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⑴解决问题的教学;⑵综合与实践应用。综合与实践应用的范围很广,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
数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数学教育的价值
由数学问题的形成和来源可以看到,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非常规的问题往往不是纯数学化的问题模式,而是一种情境,一种实际需求,只是为了克服实际碰到的困难。因此,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作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叫做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
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信心,这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
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由于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
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一般来说,它是非常规的、由情境给出的一种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因此,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实现。
1.分析问题背景,寻找数学联系。通过对所给问题的分析,理解问题背景的意义,从中找出它们与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以便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使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来解决。
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克难关。只要攻破了这一关,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面问题的探索中去。
2.建立数学模型。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符号化并确定其中的关系,进而写出由这些符号和关系所确定的数学联系,用具体的多数是、函数式、方程式、不等式或相关的图形、图表等把这些数学联系确定下来,就形成了数学模型。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前面的分析过程,已经使问题明朗化,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
3.求解数学问题。根据数学模型的特征,可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这里主要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一般情况下,只要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以后,学生自然会去联想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推理和演算,达到问题的解决。
4.检验。将数学问题的求解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看它是否与实际问题的情形相吻合,从而决定是否要修改模型或另辟途径。
5.交流和评价。在学生进行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助手,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以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各种模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评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模型,同时也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6.推广。如果问题得到解决,看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如果解决过的问题是一个具体问题,就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和猜测,得到普遍的结论,然后再证明这个结论。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
主要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