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圆的整理与复习
(2012-02-24 15:49:51)
标签:
“四步”复习教学步骤分析反思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复习课——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圆”的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单元复习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
⒉ 经历自主整理及小组合作,将知识“化零为整”,形成完整的“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促进知识的增长。
⒊ 通过对“圆”这一单元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学生经历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扫除解决问题方法的障碍,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⒋ 通过分层训练,巩固单元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自信。
重、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明确“圆”的有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圆”的知识网络。
3. 关
教学方法:“目标定位—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应用拓展”四步复习模式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学生配套训练题
学生准备:熟记概念、公式,自主思考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圆的知识。老师相信通过我们的整理和复习,同学们一定会对圆有更多的了解。(板书:“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
1.再现知识——梳理知识
师: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圆心O、半径r、直径d、圆的画法、圆周率π、圆的周长C、圆的面积S、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等。
2.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大家将
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使这些知识更具条理性,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⑷ 交流、梳理呈现: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认识
轴对称图形
公式推导(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评价:条理清晰、板块清楚,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3. 所学的方法
①师:圆周率是怎样得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它们的商,进而发现规律。
②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剪拼,将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根据边的关系而得出。
小结: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是探究新知的有效途径。
4.
师:在本单元学习中,你遇到哪些困难?
三、查漏补缺
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的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的缺漏处和能力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漏补缺。其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进行:收集错题(题目略)、错因分析及分层训练。
㈠根据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将错因分成以下几类:
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A )叫做直径。
⑸画一个周长是28.26厘米的圆,应该把圆规两脚尖的距离定为( 9 )厘米来画。
㈡分层训练
l
1. 反复斟酌,正确判断:
⑴
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⑵
一个圆的半径是2米,那么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⑶
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⑷
一个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⑸
半圆的面积是整个圆面积的一半,半圆的周长也是整个圆周长的一半。
2. 认真思考,仔细填写:
⑴
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⑵
圆周率是(
⑶
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直径就扩大(
⑷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相等,那么这两个圆的( )一定相等。
⑸ 在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分米。
3. 慎重选择,填写序号:
⑴
圆内最长的线段有(
⑵
车轮转动一周所行驶的路程是求车轮的(
⑶
在下面的图形中,(
⑷
一个钟表的分针长8厘米。从11时到12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正确列式是(
⑸
把圆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
4.耐心细致,动手操作:
⑴
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半圆,并用字母
四、应用拓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单元作业进行分类调查,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难易适度的练习,体现学习的针对性,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所提升。
-
提高训练:
1.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⑴
计算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
2.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⑴ 六(1)班举行元旦晚会,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的周长是50.24米,小红站在中心点为大家演唱,你知道同学们和小红之间的距离吗?
⑵ 世界上最大的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棵巨杉,高达100米。在离地面1.8米处,树干的周长约为31.4米,在这个高度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⑶
如图所示,将一个圆形纸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
-
拓展训练:
观察推理:你见过捆木头吗?仔细观察一下,想想铁丝长度与木头根数及其周长、直径有什么关系。(不并排捆,铁丝的接头不计)
①
铁丝长度 =
周长 +
②
铁丝长度 =
周长 +
③
铁丝长度 =
周长 +
⑴
你的发现:
⑵ 如果把六根直径10厘米的木头像这样捆两道(每个接头用8厘米铁丝),至少要用多长的铁丝?(得数保留整米数)
五、总结知识
今天,我们对圆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解决了我们身边遇到的数学问题。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梳理知识,还可以提升认识,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反馈分析
1.数据的分析
|
|
基本训练 |
提高训练 |
拓展训练 |
||||
|
题 |
判断 |
填空 |
选择 |
操作 |
图形计算 |
解决问题 |
观察推理 |
|
正确率 |
94.6% |
92.4% |
88.7% |
42.9% |
88.1% |
87.6% |
8.92% |
2.知识与能力的分析
⑴ 基本训练:
从操作题的分析结果看,学生的正确率不足50%,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小题要求学生“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半圆”,而有42.9%的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将半圆画成一个圆;另外还有32.1%的学生画图不够准确,半径的数据有出入,其原因是画圆的方法不得当。另有10.7%的学生对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的画法没有掌握,说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没有掌握。
由此反映出在操作题的教学中,还应该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为了准确画出圆形,应先画出半径或直径再用圆规画圆;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时,应该先分析图形的特点再画对称轴,然后再利用对折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就不会出现错误。所以,对操作练习还需加强训练,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外,第一小题的结果还是反映出学生不能够认真审题,这是平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还需多在审题方法上进行指导。
⑵ 在“提高训练”的练习中,我选择了知识重点内容与计算技巧方法相结合的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训练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仍存在问题,例如求操场的周长,有35.7%的学生将长方形的宽也加上了,另外还有两个学生没有认真看题目,没有计算周长;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时,有两人记错梯形面积公式,有23.2%的学生半圆的面积没有除以2。在利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中,仍体现出分析问题能力的欠缺。第2题的⑵题中,我将已知条件增加了多余的数据,就有10.7%的学生不会做或用错条件;第⑶题中分别有7.1%的学生不会做或将12.56cm理解为圆的周长。
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识图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对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强化记忆,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⑶ “拓展训练”本次选用了“观察推理”来解答问题。本题的思维跳跃性大,看来学生基本上没有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全班只有8.9%的学生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分析、推理,进而解答问题。今后应逐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复习,我采用了“目标定位—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应用拓展”四步复习教学模式。目标定位就是进一步理解、记忆、总结,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知识。知识梳理就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查漏补缺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的缺漏处和能力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漏补缺。应用拓展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外延伸拓宽,且方法灵活,有利于学生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在教师层面,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预见能力,并逐步掌握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而触类旁通;在学生层面,让学生学会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构建了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圆的认识在层层建构、层层提升中,更加深刻,更加系统,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让学生从接受、模仿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复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