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主题我将它定义为:Schoolbag,围绕这个主题,开始了我们What’s
this?的学习。
一、
趣味导入:What’s this in the bag?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设置猜谜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说的欲望。在此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大面积参与,大量输出已知单词及句型:It’s
a…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并能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
二、
文本的学习
出示两个我们熟悉的课本人物:Sam和Amy,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在谈论什么?他们在谈话,谈话的主题是Amy的schoolbag,以Amy的schoolbag入手,书包里有什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圈划书包内的物品:ren,pencil,book,ruler,教师教授新词。生词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小老师教授的方式。学生通过小游戏,在玩中学,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生词学完后通过单词捉迷藏的游戏进行了单词的检测,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较理想的的达成了本节课词汇的学习目标。关于文中出现的句型:It’s
a …是已知的知识点,只是进行了小chant的练习,通过chant也对课文做了小结。
三、
练习环节
带领学生朗读教师自制的小绘本,通过猜测书中的简笔画,What’s this?What’s
that?让学生大量输出本节课的目标语句:What’s this?What’s
that?同时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观看图片,猜测图片中的物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四、
What’s this?绘本欣赏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原版的英文读物,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在学习中让学生爱上阅读。
课堂中的不足:
1.
导入环节让学生猜测书包内的物品,可以让学生使用刚刚学习的:This is…That is…句型;
2.
Pen,pencil,book,ruler的学习都放到了一起,可以将个别单词提前教授,效果应该会更好;
3.
What’s this?What’s
that?作为本节课的目标语句,但在实际操练中,练习的并不多,只是在绘本阅读中机械的朗读了,应在课堂中设置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总要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备好课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考虑好每一环节,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是高效率的。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