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优质课反思
(2020-12-18 10:34:59)
【年段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单元解读】
统编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在学习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由读到写,由学到用”的训练。在此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可视为学生此次习作的基础。
基于对整个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考量,教学内容理应呈现梯度设计,以顺应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古诗词三首》——侧重认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景物,从而初步认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四季之美》——侧重感受事物的动态美。
《鸟的天堂》——侧重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而体会“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月迹》——结合前面所学,自主阅读,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变化。
习作——习作内容为“
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选取了《鸟的天堂》静态描写选段和《月迹》的动态描写选段,并梳理两个选段的描写特点、阅读体会,以及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品鉴。“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结合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这一仿写练习,建议大家将其放置于阅读教学之中,设置具体语境进行仿写。“日积月累”编排了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
【文本解读】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出“四季之美”的氛围。
细读文章,足以体会作者感受之细腻,选材视角、韵味之独特:
1、时间上说——除春、夏、秋、冬四季之外,作者还选择了“黎明”、“早晨”、“夜晚”、“黄昏”四个时间段。即使是“黄昏”,文章又将其分为“夕阳斜照”和“夕阳西沉”两个时间点。细微的时间差别,彰显的是作者感受的细腻。
2、景致上说——写夏天的夜晚时,“明亮的月夜”一笔带过,却着重写暗夜和萤火虫;写秋天的黄昏时,选取了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写冬天的早晨时,将“落雪的早晨”用“当然美”三个字一笔带过,转而详写“手捧火盆穿过走廊的情境”,“白霜与燃烧的炭火”,一静一动、一白一红、一冷一热,独特的韵味自然生发。
3、结构上说——文章四个自然段均以“……最美是……”的句式开头,结构整齐,给读者以严谨之美。
4、动态描写——对于习惯以“静态”为主的四季景物描写,作者却全部以动态描写来呈现。
选编这一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自然之情趣的同时,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和课后题的设计来看,教材意图只在体会这两种描写,并不强调欣赏这两种描写所呈现的美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学习要求,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提出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读通课文,理解“凛冽”“闲逸”等词的意思。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和表达经验。
2.在了解作者通过四季哪些不同事物来表现美的基础上,发现四段话中用词的共同特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动态描写中表现出的从容恬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闲逸而生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3.学习课文精选事物、准确用词的写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作者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去领略自然之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轮换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外国作家去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出示资料)
设计意图:随着年级的增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了解作者的国籍、身份、代表作和称号。
二、预习检测
1.出示词语:红晕
借助偏旁理解“凛冽”的意思。
2.指导“翼”的写法。(羽字无钩要变形 ;共字下横要写长;三部写扁要紧凑)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识记字词,掌握笔画较多字的写法。
三、初读课文,摸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用横线画出,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师:一篇散文,能摸清它的线索顺序,能让我们读的更明白。
2.四季之美,人人都能写,如果让你写四季之美,你会写什么?比如春天你会写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3.我们来看看作者他写的是什么?自己读。(出示课件)
“黎明、夜晚、黄昏、早晨”,你发现什么?他写的每一段里都有关于时间的词。
设计意图:理清散文的写作线索,分析“美在哪里?”通过交流自己眼中的四季与作者笔下的四季,感悟作者独特的表达。
四、精读课文,感悟四季
1.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 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1)交流词组: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体会写出了春天黎明时的色彩美。
(2)抓住“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写出了这些颜色的细微变化。指导朗读,读出变化过程细微,要读得缓慢。
(3)抓住“泛着、染上、飘着”感受色彩的动态变化。
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侧重描写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这就是动态描写。
(4)借助图片想象画面,背诵课文。
2.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读文字,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写到的三种夜,第一种夜明亮的月夜,第二种夜,漆黑的暗夜,第三种——蒙蒙细雨的夜晚。
(3)品读三种夜。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体会表达的独特。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抓住“黑与亮”的对比,体会安静夜晚中的动态之美,读出以动衬静的感觉。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抓住“这情景着实迷人”,体会蒙蒙细雨的宁静夜晚点点萤火的动态之美
(4)对比读: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美,漆黑漆黑的暗夜,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蒙蒙细雨的夜晚,一只两只萤火虫写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发现了与原文的区别吗?说说你的感受。
从“固然”可以看出作者描写时对月夜是一笔带过的,从“也有”体会到作者很喜欢漆黑漆黑的暗夜,从“即使,也有”,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蒙蒙细雨的夜晚是情有独钟的。这几个词看似不重要,其实很值得品味。它既把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色连接了起来,同时又在告诉读者,在作者的眼中,这明亮的月夜景色是美的,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景色更加迷人。
(5)出示关键词提示背诵:夏天最美是(
设计意图:重点品读“春天、夏天”分别美在哪里?抓住重点的词语,想象画面,感受动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者笔下的秋冬景色写了哪些独特的景物,感受到的动态描写。
1.交流秋季
(1)作者选择的景物是夕阳、归鸦、大雁、风声、虫鸣,作者选择了独特的景物来写。
(2)重点分析“归鸦与大雁”,感受动态之美,对归鸦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趣,体会少与多的对比,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
(3)“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让太阳落山的过程有一种动态之美。大的背景衬托,这点点飞鸟的动态之美才更加生动,才更美。
2. 交流冬季之美,从哪里体会到了动态之美和独特的情趣。
(1)熊熊的炭火充满了动态之美,在寒冷的冬天能带给人温暖的感觉。
(2)炭火与白霜放在一起比较,炭火是动态描写,白霜是静态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真是韵味独特。
设计意图:品读“秋天、冬天”重点抓住动态描写来谈体会,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六、比较阅读
七、拓展练笔
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只属于清少纳言,别人是看不到,也写不来的,那我们自己心里一定也有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致,它也只属于自己,别人可能真的看不到,也写不来,让我们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如果能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景致具体特点,用适切的语言来描写。
【自我剖析】
1.教学的目标定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课后第一题的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韵味”,当然指向“美”的感受了。而且,“韵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非沉浸其中倾心感受产生共鸣所不能悟得。这个题目的要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甚至比“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要求还要高。对“韵味”的体会,必须将静态美和动态美联系起来,在美的流动和变化中感受、体验。
2.“想象画面,感受动态”和“有感情朗读”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本节课在指导朗读上仍需要再细致一些。
3.本文重在体会文章通过文字表现出的四季之美,“美在哪里”“分别是怎样的美”等角度理解、欣赏文本。通过文中具体事物形象的文字描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姿态以及给人的审美感受。
4.引导学生感受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就要聚焦文章精心选择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描摹的画面,蕴含的情趣,例如“泛着”“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翩翩飞舞”“蒙蒙细雨”“闪着”“朦胧的微光”“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手捧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等等。
5.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致使课堂教学任务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