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书”全解

(2013-08-27 14:58:57)
标签:

汉字

汉语

六书

许慎

说文解字

分类: 语言文字/汉字字源

【漢字正義】

“六書”全解

劉昌海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汉字的创造是一种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分理之可相别异”)与形体构造原则(“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的自觉的创造活动。那么汉字形体构造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传统的“六书”说。

 

    参见《漢字造字原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1d3a4c01010nr5.html

 

    “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中记载周代保氏教育贵族子弟的内容部分提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对于“六书”的名目,《周礼》却未言明,直到西汉末年刘韵修《七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刘韵在这里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造字之本”)但是对于“六书”的具体内容,刘韵却未提及。其后,东汉初年的郑玄在为注《周礼·地官·保氏》而作的《周官解诂》中,将这“六书”的名目及次第作了修正:“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但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又过了几十年,至公元121年许慎的《说文解字》面世,人们才得以窥“六书”之全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详见后文)

 

    可见,至少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我国周代社会,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已经作为童蒙习字的基础知识来传授。掌握了“造字之本”,学习起来汉字自然能提纲挈领,直见真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汉字的形体从古至今虽然历经改易、讹变,但造字方法没变,所以,今天掌握“六书”知识,仍然是认字的基础。

 

    关于“六书”的称说,清代以后,人们大都采用刘韵的次第、许慎的称名,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面,主要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对“六书”的内容分别加以解说。

 

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县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许庄村)(现许庄村东一里处,仍有许慎及其子许冲的墓冢),大约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约58年),卒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年),享年八十余岁。其仕履初为汝南郡功曹,后举孝廉,迁太尉(丞相)南阁(汉丞在朝廷的办公处)祭酒(书记长),再迁沛郡洨县(今安徽省固镇县东)之长(称病归里,未到任),故后人亦称其为“许祭酒”、“许洨长”。许慎“性纯笃,少博学经籍”(《后汉书·儒林传·许慎》),曾于京师洛阳师东汉著名经学大师贾逵习古经文,先后亦曾转益多师,并以太尉南阁祭酒的身份受诏到皇宫藏书处——南宫东观典校秘籍(“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再造脱误,是正文字”),精通古今文经,“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引同上)。’”

 

    许慎作《说文解字》,缘起于当时因儒家经典传本文字形体不同而酿成轩然大波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合《乐》于《诗》或《礼》而称“五经”),由于“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而古文由此绝矣”,所以西汉时“五经”通行传本的字体都是隶书,因称“今文经”。武帝时鲁恭王(谥号)刘余拆孔子故宅从墙壁中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以及北平侯张苍(秦御史,归汉封北平侯。北平,今河北满城)所献的《春秋左氏传》,均为古文所著,故称“古文经”。

    但对于古文,“世人大共非訾(zǐ,诋毁),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说文解字·叙》)。意思是说,由于当时世人从未见过古文,不识为何物,故而群起反对,大加诋毁,认为是好奇立异之人,故意改变正规文字即隶书,对着孔壁凭空虚造的一些让人无法认识的字体,扰乱通行字体,以求在社会上出名。

    因汉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书文字字体不同,自然影响人们对经学的理解,所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时的帝王对此都十分重视。汉宣帝在位时(前73年~前49年),曾召见齐地一位通晓《仓颉篇》的人,并派人跟其学习;汉平帝在位时(前1年~5年),也曾征召爰礼等一百余人,在未央宫里解说文字,并敕封爰礼为“小学元士”,即文字学博士;汉章帝元年(76年),亦曾召贾逵与诸儒讲学北宫白虎观;建初八年(公元84年),又命贾逵等人挑选一批“高材生”,在黄门署专门为他们讲经。许慎可能就是于此时受业于贾逵。

    许慎立足于古文经的观点,认为:“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说文解字·叙》)。”意思是说,文字是经籍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实现仁治的先决条件,前人能够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能够认识古代文化,正是靠的文字。所以说,只有确立了根本,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明白了真正的道理,也就不会受各种不经之论的影响。所以其子许冲在《进书表》中说:“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义。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

    这就是《说文解字》成书的由来。

 

    《说文解字》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命其子进献,历时22载,堪称精心用意之作。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集大成,正如作者在叙中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意思是说,现今我着此书,以小篆为说解对象,参照古文、籀文,广泛收集那些通晓文字学的人的各种观点、意见(汉人重师承,所学必有所本,多为上古所传),只要可信而又能证明的,均予以采用、撰录,以辨理文字的结构类型,剖析谬误,使后学者能够明白,从而正确理解文字形体构造的本意。将文字按不同部类排列,使其不混杂无章,在书中,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不载录的。对于那些形体结构已不能明白显示本义的文字,详加解说,以求使人理解。书中所引用的……都是古文经。对于弄不清楚的,予以注明,存而不论,不强解之。《进书表》亦称:“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实非过甚其辞。

 

    “说文解字”包含“说文”和“解字”两层意思。

    “文”是“依类象形”的产物,是单体结构,不能分解,故说而明之,是谓“说文”;“字”是“形声相益”的产物,有两个以上构成部分,可以分解,故解而析之,是谓“解字”。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古文、籀文,收字9353个,另有异体字1163个,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说解字义、辨识字读的大型字书,是我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其学术门类涵盖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方面面。

    该书进献不久即流传于世,倍受推崇。南北朝曾有人将许慎与孔子相提并论,唐代以《石经》、《说文》、《字林》取士,更提高了《说文》的地位。清代王鸣盛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所言虽或过分,却也约略揭示出《说文》与其它经籍的内在联系,不为无见。历代注疏之学,多得益于《说文》,历代工具书特别是字书,大抵是直接或间接祖述《说文》,其在文字学史上的核心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2013-08-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