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化论的悖谬

(2012-04-11 22:04:04)
标签:

达尔文

进化论

生物

变异

递变

分类: 西方文化/科学之反思

进化论的悖谬

劉昌海

 

    所谓的(生物)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1859年11月3日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明确提出的。

    其基本观点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即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在其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中进一步提出:人类是在新生代第三世纪末由冰河时期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来的。

 

    这本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猜想,达尔文自己都十分清楚这一点。他在《物种起源》的第六章中写道:“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荒谬可笑的。”《物种起源》发表以后,他还坦诚道:“到目前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骇。”

    但由于“科学”的片面与局限,以及那些科学权威的私心作祟,加之无神论者的吹捧和推崇,以致一个半世纪来,使其被大众确认为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而谬误至今。

 

    限于篇幅,以下我们择其要而析其谬。

 

    (一)进化论的生物进化时间在地质考古实际发现面前的荒谬。

    根据进化论的概念,人类是从水生植物进化到水生动物,然后爬上陆地,从两栖生物逐渐地进化到爬虫类、哺乳类,然后爬到树上进化到猴子,再下到地上进化成人类。

    以下为进化论的生物进化时间与实际地质考古发现对照表

年 

进化论的

当时地球的可能情况

进化论的

当时生存的生物

实际发现的

化石与遗迹

46亿年前~5亿7千万年前

地壳形成,陆地聚集,有很多火山活动。大海产生了,但生命尚未出现。

单细胞生物,细菌。

人造金属球,核子反应炉。

5亿7千万年前~2.5亿年前

造山运动产生陆地,出现森林、沼泽和三角洲。

寒武纪大爆发。三叶虫,水生低等植物,陆生低等植物,鱼类,两栖类。

人类鞋印,人类脚印,煤炭里的金链子,铁锅。

2.5亿年前~6千5百万年前

气候温暖,火山活动频繁,地壳板块发生变动。

巨大恐龙出现,蕨类植物,小型哺乳类动物。

人类脚印,人类手指化石和铁锤。

6千5百万年前~2百万年前

气候转凉,草地出现,陆地升起。

恐龙灭绝,哺乳类大量出现,南方古猿出现。

臂肱骨,人类大腿骨。

2百万年前~1万年前

气候与陆地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型态。

人类开始由猿进化成人。

假造的猿人化石,火星塞,金属花瓶。

 

    用不着多说,在地质考古实际发现面前,进化论的荒谬是一目了然的。

 

    (二)达尔文的“变异”,“递变”与“突变”之两难。

    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一个完全由物质因果关系支配的封闭系统,不受任何“外来”非物质因素的干涉,自然界特别是人类,不是经设计而有,不是具有某种目的的存在,因而它们反对生物“特创论”(上帝创造),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达尔文对于生物进化的“变异”,尽量避免“突变”的出现,用达尔文的话说,大突变等于一个神迹,与“特创论”没有什么分别。他在给英国地质学家查理·赖尔的信中说:“如果我的自然选择论必须借重这种突然进化的过程才能说得通,我将弃之如粪土……如果在任何一个步骤中,需要加上神奇的进步,那自然选择论就不值分文了。”

    达尔文还说:“如果有人能证明,任何现有的复杂器官,不可能是从无数连续的、微小的突变而来,我的学说就必完全瓦解了。”

    问题是,一个具体的复杂器官的进化就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了,而一个复杂的器官必须有很多精密的基本组织彼此配合才能发挥功能,比如眼睛与翅膀,每一小步的改变,如果没有与之配合的其它各部分的同时进化,不可能对生物有任何益处。

    就说翅膀吧,在昆虫、鸟类及蝙幅身上以截然不同的形态出现。可是前肢渐渐改变趋向翅膀的过程,得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而在这个漫长的期间,它不再利于这些生物爬树或掌握物件。那么,这种所谓的进化,不但不能为这些生物的生存带来任何益处,相反,却成了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严重障碍。如此,这种进化还能持续下去吗?持续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再比如鸟类的肺,在结构上与其任何假想的祖先都完全不同。那么一个完全不同的呼吸系统,到底是怎样逐渐从脊椎动物的常态进化而来的呢?因为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段,只要呼吸功能稍有差池,几分钟之内就会导致其死亡。

    让我们再把进化由器官扩大到一个完整生物体的角度来考量。

    达尔文自己承认,根据他的理论推断,“在现存的生物种及已经绝种的生物种之间必须有极大数目的过渡环节和中间型。”

    历经一百多年,进化论科学家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这种据推断数目一定十分庞大的过渡生物的化石,根本找不到。

    而事实上,地质学家所发现的新种或一组的新种,都是突然出现,而不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而形成。

    生物分类学也表明,属于各种大类的生物(如不同界、门、纲、目),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结构,极少有中间型。

    生物种在历史中的常态不是改变,而是稳定、保持不变的。现今还有很多所谓“活化石”的生物,如植物类的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香果树等,动物类的大熊猫、中华鲟、拉蒂迈鱼、扬子鳄、蟑螂等,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试,它们跟几百万年前的祖先没有什么分别。

 

    进化论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还有一种是人工选种。

    实际上,人工选种与自然选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人工育种可以造成很多自然界没有的变种(比如在羊或鸡中),但所有这些变种放回到大自然后,复杂的变种性征很快就消失,生还者都回复到原本的野种。

    可见天择过程其实是一种保守的力量,只能防止极端变异的产生。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人工培养的动物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种。

    所谓新种,一般公认的概念是指一个新的生物群体与原来的群体产生了生殖的分野,不能再交配生出有继续生殖能力的后代。

    以狗为例。化验比较各种狗的血清、血红素、血蛋白和受精的可能性都显示,所有不同品种的狗,仍然属于同一个生物种,人工育种的结果,只不过使狗的基因组的不同组合显示了出来。

    换言之,如果人工育种产生了新的物种,恰恰是对进化论的反证:

    第一,那些通过育种产生的新的物种,是人有目的地创造的产物,这显然有利于“特创论”;

    第二,物种的进化和产生,是“突变”而不是“递变”,这相当于否定了“自然选择”。

 

    (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进化论的反支持。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不得不介绍几个相关的分子生物学上的基本概念。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一种生物大分子,是由核苷酸重复排列而组成的长链聚合物,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生命)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

    核苷酸,由一个核苷加上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构成。

    核苷,由一个碱基(其四种)加上一个糖类分子构成。

    一个DNA分子(核苷酸长链)可含数百万个相连的核苷酸。通常,生物体内的DNA分子由两条核苷酸长链互相配对并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如藤蔓般缠绕的双螺旋结构。每个核苷酸分子的一部分相互连结组成长链骨架,另一部分(四种碱基)使成对的两条长链相互结合。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其中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每一条链的碱基对和另一条链的碱基对都必须是互补的,所以,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就可以决定另一条的碱基序列。DNA复制时也采用这种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

    染色体,是双链DNA分子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在细胞核内呈线状或杆状。真核生物(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等)的基因就分藏在每条染色体中,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也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人类每个细胞有46条染色体。它们按大小、形态配成23对,第1~22对叫作常染色体,男女共有,控制着除性联(与性别发生直接关连的)遗传特征以外的全部遗传特征;第23对是性染色体,男女不同,主要控制性联遗传特征。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含有一对X染色体(XX)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而具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XY)的则发育成男性。

    一个细胞里的全部染色体也就包含了这个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各种生物,其细胞里的染色体各有一定的类型和组数。这整组染色体统称为基因组。因而一个基因组包含一个完整生物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内的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它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核苷酸。不同的基因,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

    人类基因组大约有3~3.5万个基因,包含约30亿个组成不同序列的核苷酸碱基对。

 

    进化论的“变异”,本质就是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中的这些核苷酸碱基对序列的变异。

    然而,由上面的介绍可知,一个物种变异为另一个物种,需要上亿的核苷酸碱基对同时协调变化才行,还得组成新的染色体类型和组数。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自然完成的过程。所以,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在基因的不可逾越的障碍面前夭折了。

    事实上,正因为这个原因,物种的基因组得以保持其稳定性,进而保证了物种自身的稳定。而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并不能使此物种变成其他物种。动植物育种研究表明,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

    当然,基因不是不可以“突变”的,但是这种突变只能是个别的、局部的。而这种个别的、局部的突变,因为不能与基因组的整体序列相协调,所以一般不能导致变异的生物体产生具有生存优势的高级性状,而恰恰带来各种缺陷、畸形、致死。即便偶然产生某一具有生存优势的高级性状,也因为其不能遗传而随即泯灭。这就是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没有发现一例因基因突变而具有生存优势的“变种”的原因。

 

    (四)进化论三大经典证据的虚妄。

    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

    比较解剖学现在已不值一提了。

    古生物学方面,其错谬在前面的《进化论的生物进化时间与实际地质考古发现对照表》中也看得很清楚了。这里,再简单举几个例子。

    关于古生物化石的论证,进化论拥趸者是依赖于进化模式的循环论证的。

    比如所谓西方古猿(尼布拉斯加人)的发现。1922年,美国生物学家奥斯本宣布发现了一颗同时具备猩猩、猿人及类人猿特征的牙齿,他给这颗牙齿的主人取了一个名字——尼布拉斯加人。然后,仅仅凭着一颗牙齿,进化论拥趸者画出了一个猿人的想象图。但1927年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后发现,这颗牙齿的主人不过是一种绝种了的美洲野猪!

    再比如中国猿人“元谋人”,是从仅有的3颗人类牙齿推断来的;而蓝田猿人的确定,则仅凭着一个下颌骨。

    再说说胚胎发育的重演律

    十九世纪,德国 Jena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海克尔,根据进化论猜想绘出了一张胚胎发育图谱,图谱上显示的是鱼、蝾螈、乌龟、鸡、猪、牛、兔、人等动物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侧面,然后作者由这个图谱得出结论:这些动物包括人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有一个形态相似的阶段,其形态会重演一个类似鱼的形态,表明它们的共同祖先是水生动物。

    但1997年,英国科学家理察逊和多家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杂志,1997),海克尔的“胚胎重演律”图谱不是基于事实的描述,而是海克尔有意选择了形态上比较相近的动物胚胎。比如他用水生的蝾螈而不用青蛙代表两栖类,因为蝾螈本身更像鱼;又如早期鸡的胚胎其眼球是没有色素的,但海克尔把它涂黑,使得鸡的胚胎和其他动物胚胎更相似;海克尔还特别对人的胚胎图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人的胚胎的内脏部分和腿,使其成了一个有尾巴的似鱼的胚胎。

 

    (五)关于进化论的常识性矛盾与逻辑悖论。

    进化论关于生物进化的描述,在常识上与逻辑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1、关于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问题。

    (1)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存活下来。但是,在进化论的生物时间表中,地球上最古老的生活于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藻类和细菌,至今还延续着,那么,它们有什么理由要进化到多细胞生物呢?

    (2)即使由于当时特殊的环境变化,它们有的进化到了多细胞生物,那么相同的历史时期,是什么因素促使它们进化成了性状完全不同的水生生物?

    (3)既然已经进化到了简单的水生生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继续进化,而有的则不再进化?

    (4)既然水生动物在海洋中生存得很好,那么它们为什么要上岸?如果说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它们不得不上岸,那么它们可能连一天都活不过去,谈何适应环境和进化?因为它们在水里是用腮呼吸、靠鳍活动,而上岸以后,因无肺而无法呼吸,因无足无爪而无法获取水与食物,故必速死无疑。

    如果说它们间或有下水的机会,那么它们上岸与进化的动力何来?同时,它们具备自主上岸的能力吗?

    (5)如果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变,已不再适应它们的生存,那么它们的本能的选择应该是迁徙。历史上和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正是这样的情形。如果这种突变使得它们连迁徙的机会都没有,那么面临它们的一定是毁灭。因为它们的进化,不可能在一两代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它们不可能具有进化以后才能适应环境的性状。

    2、关于进化的递变原理,同古生物化石与生物多样性的矛盾。

    (1)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寒武纪生物物种的大爆发该作何解释?

    寒武纪时代的化石显示,当新的生命形式出现时,找不到与之相对的原种;而当它们突然消亡时,又没留下任何显而易见的进化体。

    (2)在地球历史和现实中,同时期、同地域、同环境,普遍生存着大量的性状完全相反和矛盾的物种,比如巨微,高矮,刚柔,水、陆、空,地面、土中,有眼、无目,食土、食草、食肉,等等物种,几乎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性状,在自然界中全有,那么究竟何种性状更适应环境?如果说存在一个更适应的问题,那么生物的种类,应该趋向低级和单一才对,而不是高级和多样。因为生物的类别越是高级,其生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就越高,至少在食物上是如此。

    就比如处在食肉动物的食物链下端的生物,难道它们的进化的目地,就是为了给其上端的生物提供食物?如果不是,那么它们为什么不向更上一级进化?还是说,在整个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下游、它们本身、它们的上游,是一个不断重复发生进化的过程?

    3、关于进化论的猿变人的悖谬。

    进化论关于猿变人的假设,是说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变,使得类人猿必须下到地面生活,而且必须得用后肢行走,从而促使了手足分工,然后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原始人。

    那么我们要问:

    (1)是什么样的情况出现,使得类人猿彻底失去了森林生活的环境而必须下到陆地用后肢行走?有这样的考古证据吗?

    (2)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类人猿采用后肢行走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否能保证类人猿得以存活?

    (3)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其间类人猿是否没有任何其他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比如重新回归森林?

    (4)这种情况只是在一地、一次性发生?还是可以在多地、多次地发生?

    (5)因此而导致由猿到人的变化,是递变还是突变?

    (6)无论是递变还是突变,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都不可能在一两代之内完成。那么它们是如何获得能力和智慧,采集并储存足够的食物度过每年的“粮荒”期而得以生存下去?如果能在一两代之内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可以在基因和人类最接近的黑猩猩身上重演这个过程?

    (7)无论是递变还是突变,应该都不会是同时完成的。而一旦有个体完成了这种猿至人的转变,那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了,那么就应该导致人、猿生活的分离。“人”应该不会再与“猿”进行交配。即使进行交配,应该也不会产生后代。即使能产生后代,那也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人”还是不能遗传下去。

    (8)要实现“人”的遗传,必须得在一代之内,不断地有两性的“猿”变为两性的“人”才行。可是按照进化论,这种变化是一个递变的过程,而这个递变的过程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以万年计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个体的猿的进化,不可能是同步的,所以,在一代中不同的猿而且得是两性的,同时进化成人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而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下到地上的类人猿的生存变得其极其困难,所以种群的数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种群数量上的支持。

    (9)即使这种变化在一代之内实现了,那也必然导致人、猿的种群分离。那么,就应该会留下适合陆地生活的类人猿种群。考古和现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10)如果这种情况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发生,那么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应该进化出生物体征和智慧完全不同的人类才对,并同时在不同地区留下不同的可以在陆地生存的类人猿。考古和现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和发现吗?

    (11)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在一至二代内发生,那么当今人类可否做这样的试验以验证?比如黑猩猩。这个,在实际操作上应该是没有困难的(比如各国的动物园)。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有驯猴扮人的“耍猴”艺人,很多猴终其一生都在扮人,而且其后代亦承续之,但没见任何向人进化的迹象。

    (12)如果现实试验中不能使黑猩猩保持和习惯于用后肢行走,那么所谓的进化如何能成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