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
漢字造字原理
劉昌海
前面已经说了汉字的本质:记录、表达、传递语言、思维、观念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视觉(书面)形式。虽然这样的概念在相关的教科书中能找到大同小异的表述,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分析汉字构造与义理的关键,因而也就更少有人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到汉字的研究与学习当中。
而汉字的造字原理,不同于汉字的本质,从殷商覆亡的三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真正地搞明白过。
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汉字的造字原理,就是以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条件所涉及的人们所共知、熟悉的事物与现象,以及人类自身的肉体为素材,按照人类天然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行构造,从而产生出以人类的经验所能理解和体会出来的,表达人类所熟悉的客观事物、现象和主观情感与思维的形象符号。其具体构字方法,就是“六书”(其中的“假借”与“转注”是后起的二法)。
用许慎的话说,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的本义是有条理、有意义的花纹、图案;因象形字像一个个花纹图形,故称)”,再“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即生子;‘形声相益’造出的字,即如‘文’所生之子,故名)”。
这就是造字的真义。其核心就在于立足于人类的共同本性,顺应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符合人们自然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人们通过“六书”的原理(稍加学习)可以自然地认识、理解和领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从而很好地体现汉字“记录和传递语言、思维、情感“的本质属性。而人们的天然本性、认知和思维习惯,却是自然所赋予的,因而具有更高层面的逻辑圆融性与感知、思维的自然可通性,即所谓“道不远人(《礼记·中庸》)”。
说得通俗一点,汉字就是以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为素材,按照人们通常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表达人们凭经验可以理解的意义和概念,因而可以容易地被人们所认知,从而达到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可见,汉字的造字真义,完整、系统地体现了《易经》的思想和原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那么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呢?
《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是仓颉造字的肇端和指导思想。《说文解字·叙》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意思是说,当初仓颉造字的时候,大抵是通过描摹各种事物的形象特征的方式来表示事物的。由于这种描摹是用线条勾勒出来的表示事物形象特征的纹理,所以叫作“文”;以后根据所要表示的意义的需要,将既有的“文”作为形符或声符合理地结合,从而增加了很多新的形体,这就叫作“字”(以上提出了文字形体的构造原则)。“文”是表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字”说的是乳化孳生、逐渐增多的意思。▲可见,当初“文”、“字”各有所指,“文”“字”连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把文字刻写于竹简、丝帛上面(用以记事)就叫作“书(写,记录)”,即所著录的“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形体样式,当然,后来也表示在不同材料上用文字著录而形成的产物。“书”在这里的意思呢,就是“如(顺从;依照)也”,也就是依从、依照事物原本的征象特质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依类象形”、“形声相益”,就是汉字造字的总的原则。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也有“表音”的因素(“形声相益”),只不过汉字的“表音”是“借形表音”,而所借的“形”的本身却是表意的,也就是说“表音”是建立在“表意”基础上的,所以,汉字的根本特征还是“因形示义”,也就是“表意”,即通过形体结构体现字义。
已出版图书:《汉字源流字典》
http://s15/small/9c1d3a4cgc281d2674cbe&690
“当当网”评价: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reviewlist.php?pid=20279091&pc=20&fc=0&sort=1&auto=1&page_index=2
“京东商城”评价:http://book.360buy.com/10046221.html
(编辑排版:刘冰清;2012-02-15
成文;
2013-08-27
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