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充电”为哪般?

标签:
思想转变补课之风家长思想教师私欲全面发展 |
分类: 珍珠港湾 |
为学生“充电”为哪般?
文/李军会
风声急,紧关门。补课何时休?你回去,我开仓,你追我躲?时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补课之乱象,究竟何因?这难道是教育公平?是重视教育的程度?
提起这样的话题,不觉让人心寒,真不想直茅。怎奈作为有良知的教育人,我还是坦言面对,用微弱之光撩拨笼罩于教育天空中的“雾霾”。至少我心灵深处少些“尘埃”。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以德树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究竟如何呢,学校里的教育又是怎么样?事实上,阴差阳错地存在好多漏洞,说的一套,做的另外一套。好多人报着侥幸的心理,瞒天过海,上级明文规定禁止补课,三令五申一旦发现,严加处理,绝不姑息。怎奈他们总是当做耳旁风,冠以名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时还振振有词地说:“上级的明文那是唬头”,他们的眼睛,耳朵,电话始终监视着上级部门的“检查”动向,为自己“补课”寻找后退之路,一旦检查,赶紧堵学生和家长的口,委婉地动员家长是自愿的。于是好多家长自然上当。这样,他们光天化日之下,做着令家长满意的教育。
当然更多的家长还是“干着一家愿打,一家愿挨”的事情。无疑很多家长亵渎着教育的纯洁,正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于求成的心,滋长了教师的许多不良行为。即使是公认的优秀教师在学校上课时,总是抱着敷衍的态度,貌似上课,批阅作业,备教案,一切顺理成章,无懈可击。岂知总是“要留一手”那就是时,有偿补课时才传授真经,要么在自家私设书房进行有偿家教。要么暗示家长们必须有“好处费”,否则一切是闲谈。于是众多家长迫于教育的压力,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不管孩子补课的效果如何?只要有补课,便不惜一切财力,即使高昂的补习费让他们有点痛,他们还是心甘情愿的,在他们的心里:“补习是一定有效果的,自己的孩子不会落于其他孩子的。将来一定会考上重点学校的”。事实上,效果未必十分有效,有偿家教,既是折了钱财,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与现行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补课,听起来是对学生薄弱环节的弥补,其实是教师私欲的变相,是个别教师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芸芸众生当中,他们根本就没有彻底地清除内心对“金钱”的奢望,看到老板开着豪华私家车,老师的心里是酸溜溜的,当看到一栋栋私人小二楼层层崛起,老师的心里是灰暗的,触及一切,设身处地想,便不免悲叹自己,同样是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含辛茹苦,起早贪黑地干上一年的教育工作,还不及南下的打工族。于是他们便将这种无奈和愤恨化作一种变相的“敲诈”,那就是采取“留一手”的方式,进行“地道战”式的有偿家教补课,他们明知这样有悖于道德伦理,然而看着工资卡上的工资,不免寒酸,生活稍有风吹草动,便捉肘见襟,因此,他们抓住家长们攀比的心理,抓住家长对教育的肤浅的认识,便从“有偿家教开刀”,可怜家长们却不知情,提上名烟贵酒,或托人说情,将“红画100”供奉于“教师”手上,恳请教师收留,给孩子额外“充电”——补课。
窃以为,补课是个别老师们赚钱的一种方式,他们名利双丰收,何乐而不为,家教时的责任远远小于学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即使你的孩子,虽然进行了家教,结束时效果甚微,家长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家长就根本没有的发言权,相反,老师振振有词地给你讲许多道理,责怨你孩子学习基础差啦,好动啦,不喜欢做作业等,全部是老师的理由,一切责任就是家长和孩子。纵观现实生活中的补课事例,愈是补课,孩子愈是痛苦。整日生活于监督之下,稍有疏忽,失去监督,便是一发不可收拾。难怪好多家长常叹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其实这与监管式的补课是有关联的。
补课,注重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养成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注重分数,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非是为了分数,同时影响孩子无论何时,总是拿成绩来炫耀自己的价值。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有了这样的习惯:在考试中便不择手段地进行作弊。无怪乎,好多监考老师感叹地说:“小小年纪,平时学习方法搞不清楚,拉夹带是高手,这可是老师们都没有去教啊!”,岂知,正是老师们的“细雨”、“春风”而默默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管”和家长的“厚爱”,便放任自流了,由此看来这还不能全怪孩子了,重要的是家长和学校教育方法问题。
补课,满足的是家长虚荣,似乎没有去补课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好像就贫困,心里也就低人一等似的。每每看到别人的孩子补课,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伍,好多家长吃着自己的饭,生活在走着别人影子里。这样的生活态度,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吗?我要说,还是给这样的家长好好“补补课”了。
补课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应拥有的童年在无休止的“充电”中逝去;由于无节制的补课,孩子渐渐地向往自由,向往活动,这种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繁衍成一种对家长的敌视。于是过早地在心里埋下叛逆的炸弹。或许在一定的时间,不经意爆发,出现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杀父,杀母,自杀等多种走极端事件。这种得不偿失的教育,想必该引起众多家长的重视。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对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当下减轻孩子的负担。还是从过程减起,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莫要给不堪负重的孩子身上再“加码”了,也奉劝有偿家教的教师们莫打着补课的旗号来填充自己的“欲望”。
让“补课”的名词远离我们的孩子。
让孩子们快乐地走进教育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