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育“以生为中心”
(2012-12-02 22:10:51)
标签:
人的教育全面教育模式多样化教学过程情感教育教育 |
分类: 教学随想 |
也谈教育“以生为中心”
李军会
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并非指单纯的知识教育。现在很多人走进传统教育的胡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看作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育评价机制下,呈现出唯分数论,在评优选先中,学生的成绩高低,决定着教师的优秀,故而,教师认识逐渐趋向于分数,视线聚焦成分数,在这样的情况下,致使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质疑讨论流于形式。当然,学生估摸老师的心思,便心生怜惜老师之感,如果自己不来点提问或者质疑之类的。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久而久之,没有学会跑路,连最基本的走姿都忘记了。而老师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与时俱进”高唱素质教育之歌,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有老师曰:“过程做的多么精彩,谁能知道?最后还不是以学生的成绩论英雄。”最后归结为评价机制惹的祸。为什么学生的作业那么多?为什么学生在校的时间无休止的延长?为什么出现教师气愤之极狂扇学生耳光?除了教师的责任心强之外,更重要的评价优劣是“唯分数论”,这样把老师思想紧紧地锁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之中。因此,教师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其目的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基于这点,教师面对学困生,调皮生,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极度气愤之下,做出不明智之举。其实,每位老师不想那样做,也根本不愿意拿着自己的饭碗当儿戏,但名利以分数来界定的情况下,不得不有危机感,于是思想日益私欲化,眼里也仅有的是“分数”,这样的教育仅仅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载体,至于学生的情感价值的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便无从谈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结合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不能以成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和想法,让学生必须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至于为什么,学生只知其果,不知其因。这无疑是对学生天性的抹杀,在统一要求的模式下,学生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最后便是人云亦云。卢梭说:“学生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给予学法指导,而不是为教知识而教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促教。
以学生为中心,当然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奴性地跟随学生的思想而放任自流,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挑战性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层层递进,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不能以课本的知识为中心,更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为中心,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中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唯有如此,教师的“教”才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对课堂不再感到枯燥,不再为学习而感到烦闷。因此,教师要根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巧妙地引导,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积极的,有效的。
教育应该是宽松,平等的条件下,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诚相待的思想沟通,能激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形成良好的品质,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以情感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使他们以学习为己任,来回报老师,家长和社会。
传统的教育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致使高分者居多,而能及时适应社会的人甚少,出现一种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才高八斗”现象。踏上工作岗位上时,面对实际性操作,却是“腹中空空”,便束手无策,于是有了刚参加工作者,觉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原因莫过于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现象。由此,教育应该转变为一种“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叫什么,高考考什么”的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权利,切切实实地归还给学生。
总之,教学过程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亦不是单一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中理应将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唯课本知识论或者只单一地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违悖于教学规律,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