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阳市:
1.文峰塔:位于阳城乡建昌村。据康熙《汾阳县志》记载,该塔由明天启二年(1623年)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率众集资捐助而建。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84.93(原80.12)米,为山西现存砖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砌。内为空筒式构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外廓每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栱组成的檐相隔。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廓式阶梯塔道相通。六批国保。
2.五岳庙: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依据梁上题迹及碑文记载,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五岳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由于平柱外移使明间扩大,次间缩小。明间置板门,次间置直棂窗。前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皆用草袱作法,为原木稍加修饰而成。梁上有:“时大元大德拾年岁次丙午十月巳亥二十二日己未庚午时重建志”题迹。水仙殿位于五岳殿东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补间出45度斜昂。梁架亦为彻上露明造,草袱。殿内须弥座砖雕,保存基本完好,束腰部雕历史故事、花草人物、窗格图案等,刀法传神。梁枋题记:“大元大德四岁次庚子三月壬申朔初十曰辛巳甲午时创建”。两殿内均保存有精美的壁画,五岳殿壁画分绘于殿内三面墙和门额、栱眼壁等,计40平方米。水仙殿壁画内容反映水仙出行、回归图。六批国保。
3.太符观:位于城东北15公里上庙村。此观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在此创建醮坛,刻立碑记,后经明、清修葺,始成现状。为道教庙宇,规模宏敞,布局疏朗,场面开阔。山门三间,有如精巧的牌坊,三彩琉璃团龙,镶贴在门外两壁,劲健有力,观内东西配殿各五间,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东奉后土圣母,西奉五岳大帝,殿内悬塑满壁,塑像壁画基本完备,虽经几次重装,不失原作风格,表现后土圣母在文武侍从护卫下出巡的场景,造型艺术令人赞叹。正北向昊天大帝殿为主体建筑,面宽三间,单檐歇山式。正殿三楹,配殿五间的设计颇为稀有。昊天殿结构朴实,用材粗壮,形制手法古朴,俨然金代建筑。殿内奉玉皇大帝,侧有侍者六人,躯体高大,形象逼真,观其风格应是明塑。现存昊天大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遗物。左右配其配殿大于正殿的设计,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实为罕见。观内还有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以及外地迁来的隋代造像碑三块,唐碑、唐幢各一通。国保。
4.后土圣母庙:又称后土庙。在山西汾阳县城西北二公里栗家庄乡田村。因庙内供奉后土圣母,故名。在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称为“后”;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后汉书·傀嚣传》),二者都是繁衍人类的。所谓“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来,也有的认为,后土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后土圣母庙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这里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就在于其壁画。殿内东、西、北壁有明代壁画74.7平方米,北壁为《宴乐图》,东壁《迎驾图》,西壁《巡幸图》,均为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省保。
5.杏花村:位于汾阳市杏花镇西堡村、太汾公路北侧的小村庄,因中国名酒——汾酒、竹叶青的产地而闻名天下。酒都杏花村始建于南北朝,是融“酒、诗、书、画、景”的现代酒城。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良好。这里的建筑多为仿古样式,最值得一提的是酒史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酒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展出有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酒器千余件,是研究我国酒文化的绝佳场所。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相传这口井就是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6.向阳匣:又名三十里桃花洞,位于杏花村镇西30公里。该景区东起向阳匣谷峪口,西至与离石市接壤的黄栌岭底,全长15公里。向阳匣为一条狭长的山谷,两侧石壁峻峭,危岩高耸,中间为-古驿道。因其地形封闭如“匣”状,古称“向阳匣”;每年三月上旬,山桃花在石壁上竞相开放,彤红如霞。远远望去,两壁上的桃花丛在视角上产生凌空交错之感,想象中穿行若钻洞,故名“三十里桃花洞”。谷口处为向阳河源头,古称“金锁关水”。泉口处海拔1150.88米,清泉由峡谷向东南,流经向阳古镇,宋家庄、坡头村,经峪道河镇的堡城寺村并入禹门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9.4平方公里。此泉水被建成向阳渠,供应下游坡头、宋家庄,上、下张家庄等十余村庄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渠首处有村办的虹鳟鱼养殖场。70年代中期,向阳村知识青年曾利用泉水建成汾阳境内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当时可以满足全村的照明用电和粮食加工,现在机房和坝前的蓄水池仍保存完好,机器设备已经毁坏。向阳匣大峡谷是古代汾州通往-唯一的古驿道,从汉晋起便为兵家必争的重要军事要塞。现有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齐长城、金锁关,1997年被列入“中国长城百关”。还有“小佛湾”、“大佛湾”、“黄栌岭”三个风景区。
7.虞城五岳庙:位于汾阳市阳城乡虞城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6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正殿、戏台、西厢房、西耳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造。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前廊式单檐硬山顶。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搭牵用三柱。四批省保。
8.法云寺:位于三泉镇平陆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42.98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正殿、东配殿及西耳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四批省保。
9.峪口圣母庙:位于峪道河镇峪口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405.6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献殿、正殿及东西耳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前压乳栿用三柱。四批省保。
10.齐圣广佑王庙:位于三泉镇义丰北村。旧称相公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齐圣广佑王殿及戏台。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85.81平方米。齐圣广佑王殿为元代遗构,戏台为清代所建。齐圣广佑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昂计心造,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四批省保。
11.禅定寺:位于阳城乡普会村。创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北魏已有。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规模较大。东院保留建筑较完整,主要有山门、过殿、正殿、配殿;西院有戏台和关帝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关帝殿为清代建筑,殿内神龛为制作精美的小木作,内奉关羽,殿之东、北、西三壁塑有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主题的悬塑,东西两壁悬塑之前各立塑三尊文武侍臣,与悬塑及主像内容融为一体。四批省保。
12.堡城寺龙王庙:位于峪道河镇堡城寺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53.52平方米,现存龙王殿及廊窑一座。龙王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前搭牵用三柱,殿内三椽栿下有“达鲁花赤”题记。四批省保。
13.报恩寺:位于城内卫巷街。俗称姑姑寺。创建年代不详。寺内现存有山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345.85平方米。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搭牵用四柱。四批省保。
14.关帝庙:位于鼓楼南街东侧。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故俗称为铁马老爷庙。据庙内题记可知,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正殿为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为筒板瓦覆盖,正脊、垂脊均采用浮雕莲花琉璃脊筒,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脊刹为兽驮宝珠,背后题迹:“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五月建”。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拱眼壁均采用琉璃块镶嵌,浮雕神采各异的龙凤图案。中殿脊刹后书:大明正德十五年重建。配殿为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廊房式,通面阔25.4米,通进深6米。庙内保存有明万历九年重修碑1通。三批省保。
15.汾阳铭义中学:位于城内英雄路。其前身是1913年开办的山西公立河汾中学和1915年由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铭义中学。中国0初创时期,学校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沿阵地,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从创办到1947年,汾阳中学毕业学生3000余名,分布于山西各地,为山西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校园创建于1915年,后屡有扩建。校址坐西朝东,总平面由南到北呈不规则形状,占地面积2400O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有9座,建筑结构简练,形制多样,是我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四批省保。
16.五佛楼:2001年,发展中的北关村北辰集团着手重建已毁弃60年的五佛楼。楼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因楼阁内供奉五方佛而得名。清道光十五年曾修葺,1946年被闫军拆毁。重建的五佛楼,继承了明代原楼的风格,规模倍增,楼高23.39米,占地面积269平方米,为歇山顶,二层三檐束腰平座四明楼,面阔7间,进深5间,全木结构,飞檐斗拱,瓦扣琉璃,九脊十兽排山瓦,雕梁画栋挂铁马(指铜铃)、金匾、瓦联,各具风采。碑刻、石雕工艺精湛,壁画、彩绘各显特色,整座楼体玲珑剔透,气势恢宏。上层楼阁佛台上置盘座莲花五尊佛像,即五方佛。整体造型圆润、慈祥,佛光四射。佛台中央置毗卢遮那佛,意思是“光明普照”、“遍一切处”,所以又叫“大日如来”。东置阿佛,意思是“不动”、“无怒”,表示觉性。南置南方宝生佛,又叫宝相佛、宝生如来,表示福德。西置阿弥陀佛,又叫无量佛,表示智慧。北置北方不空成就佛,又叫微妙闻佛,表示事业兴旺。五佛楼周围,由全国知名的书法家们撰写了弘一大师的格言和警句,成了人们陶冶性情,修神养性的园地。这座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五佛楼,又重新屹立在北关原十字街中心,在汾州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地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7.玲珑塔:位于峪道河镇后沟村,过了马跑神泉有两条路,不走进山的那条(不过检查站),然后走另一条走大约几公里就是了。中间有个分叉路口,走下面的那条。不在河之流域,独处在一个小山凹里。不进村即先看到一座砖塔,危立在片石垒成的很高的一个崖上。庙称华严庵,极残破,好几个依山挖凿后砌砖的窑洞式殿宇已被成群的羊们所占据。一通很高的石碑兀立着,十分抢眼,康熙四十年立的,是华严庵重修碑,记述着当年住持的丰绩和施主们的功德。塔称玲珑,始建于明万历而成形于明崇祯,七层。类于汾阳其它四塔,也是砖雕见奇,斗拱、檐等仿木结构惟妙惟肖。更逼真的是它还雕出了平座———一种宋代常见的建筑手法。(文字资料来自韩守林文章)。市保。
18.马跑神泉:位于汾阳城西北三十里处的白虎山麓,是峪道河之源头,也是汾州八景之一。溯峪道河北上,进得山门,墙壁“马跑神泉”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新建的水壕内,泉水清澈见底。圣母庙底三股泉水汩汩流出,涌起片片水花,在太阳的照射下,耀人眼目。泉眼正对面的水池中矗立刻有“壶芦渊原”四字的石碑一块。马跑神泉相传为后魏贺虏将军驻师此山,马跑地而得泉,故名。马跑神泉又名原公水,出汾阳市西北白虎山麓,俗称壶芦谷,故此水又叫壶溪,又呼贺鲁水,百姓也叫“马跑泉”。贺虏将军祠,也叫润济侯庙,座落于壶芦谷尽处,为一小四合院,座北向南,前为正殿三楹,塑有贺虏将军神像一尊,后为圣母殿三楹,内塑水母娘娘像,左右各有偏房三楹,西侧有从圣母殿底引出的泉水,用手掬而饮之,清冽甘甜。庙墙外立石碑三通,咸丰八年《增修润济侯永泽庙碑记》载:“彪岭之东南山谷,河之西北有马跑神泉古迹存焉,相传后魏贺虏将军征夷驻兵于此,军中乏水,马蹄跑石而清泉涌出,洵千古之大观也,后人立庙以祀之。前建将军正殿三楹,后建圣母殿三楹,规模宏丽,……,祷雨者恒于斯,求嗣者恒于斯……而将军之灵应如响,尤上达乎朝廷,远播乎奕□;以故宋褒永泽庙之名,又封润济侯之爵,至我朝而神功之所及者愈远。”庙底有三股泉水汩汩涌出,“经流东南,沿原纡谷,濡田灌园”,以至宋代诗人卢象诗赞曰:“将军称贺鲁,遗庙俯灵渊。
哧喷蛟龙穴,波跳赤鲤泉。路回芹涧水,村近石林间。……”明代诗人武汝明写到:“马蹄踏破晓山云,一脉清泉百代勋,地眼忽开怜卒伍,天心有待厚将军。玉聪芳草春堤合,金锁斜阳碧山献分。漠漠水田沾溉处,壶溪流泽接横汾。”从碑文古诗隐约可以现出昔日的马跑神泉建筑之精,景色之秀美。
19.核桃王:杨家庄镇南偏城村,600年。
20.基督教堂:位于市区指挥街。百年建筑。
二、文水县:
1.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正殿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庙内有武则天政绩陈列,武则天家族史料陈列,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国保。
2.梵安寺塔:位于孝义镇上贤村。俗称上贤塔,宋崇宁五年(1106年)建,明隆庆五年(1571年)修葺。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45米。下部直径为16.6米,顶部直径8.3米,塔身外观七层,内十三层,平面八角形,边长6.3米。塔内中空,一至七层檐下均仿木构砖雕斗栱,塔顶塔刹残损。四批省保。
3.孝义镇市楼:位于文水县城西南8公里处孝义镇中心。原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楼基与一层、三层系砖修,二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周围有城垛式围栏,三层有平座,单檐十字歇山顶。据二层东北角石碑记载,公元1813年(清朝嘉庆十八年)曾对该楼进行过一次重修。一百多年来,孝义镇市楼久经岁月剥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早已褪尽芳华,但却更增其沧桑古韵。
4.石永市楼: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下曲镇石永村中。属明代早期建筑,木制结构,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撑,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层,暗两层,二层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可惜解放初遭毁坏。楼顶为十字歇山顶,琉璃绿瓦,金碧辉煌,丽日照耀,流光溢彩。据碑文记载,1497年(明宏治十年),1714年(清康熙甲午年),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798年(乾隆五十八年),1891年(光绪十七年)以及1984年,曾对该楼进行过六次维修和彩绘,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市楼风华永驻,雄姿长存。
5.麻衣仙姑庙;位于城东1.5公里的桑村南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偏殿为卷棚顶,面阔小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进深三间,配殿南面各有看台三间,进深一间,乐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卷棚顶建筑,钟鼓楼亦为单檐悬山顶,庙内共有碑八通。据碑文记载,麻衣仙姑庙始建于唐代,几经沧桑,旧迹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庙宇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维修和彩绘。在清朝乾隆四十年,民国十年曾两次重修。解放前每遇大旱年月,县内就组织大规模的祈雨活动,动用十八个村的民间锣鼓,大批童男童女,善男善女,其人员之多,声势之大无以伦比。县长敲响市楼的大钟为出发信号,乞雨队伍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直到汾阳黄芦岭麻衣仙姑洞跪拜。由主祭人进香,烧纸、摆起净瓶,等待滴水。据说求得几滴水,即下几寸雨。仙姑庙内现在保存有民国十年县长组织求雨活动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年求雨的盛况。1964年,大队将正殿、东西配殿前墙拆除改作库房,使用至今。1997年村里投资,对正筑宏伟壮观,数里外可见楼体。
6.东岩寺:位于县城西北50公里处三道川原苍儿会乡。东岩寺依山崖而立,所以又称“东崖寺”,寺后险崖高耸,寺旁清泉长流。现存石碑11通及寺庙残址、残破塑像、壁画等遗迹,碑料记载东岩寺始建于汉永平十年,比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还早一年,称其为中国第一座民间佛教寺庙。东岩寺的发现在国际佛教文化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日本富山县日中友好协会的栗山直隆先生还曾两次来当地现场考察,并多次与国内学者写信交流。东岩寺是研究佛教文化、欣赏自然美景的绝佳去处。此外,在三道川的诸多山顶上还留有汉王刘源在文水(应为隰城,即汾州前身)驻兵时的石堡、兵寨,为国内罕见的古军事遗址。千年柳、古枣树。
三、中阳县:
1.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山上建筑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终年潺潺长流。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病。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额为宣统元年(1909)宁乡知县祝家瑞所题。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1821)清代书法家永宁知州王继贤手迹。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碑的另一面为南极老人所题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
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
四、交口县
1.山神峪千佛洞:位于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吕梁山脉纵横交错,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传古时有位白须老者居此,出入隐现,人莫能测,乡人誉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侧山崖下,凿有石洞一区,洞内石壁满雕佛像,计有一千零五十五尊,名曰千佛洞。洞中释迦像衣着庄重,面目慈祥,纯系民间雕造风格。洞之创始年代不详,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应为元初石窟。窟前有元建庙堂一所,分前后两院,前院山门、钟鼓楼,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内供元量寿佛;后院左右配殿对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四周山林掩映,清静幽雅。省保。
2.云梦山:位于交口县石口乡,距离县城15公里,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海拔1750米,林木茂盛,谷深幽静,山峰云环雾绕,取云仙梦境之意,故名“云梦山”。山上有“云峰观”。古人称颂云梦山:“谁云名胜仅天台,此地帘岩曙色开。洞里无天云自霭,峰头有日雨时摧。野僧采药沿崖去,好鸟衔花傍水来。乘兴登临遥极目,恍似二岛一蓬莱。”云梦山峰崖险峻,道观别致。峭壁上有许多大岩洞,最著名的要数“龙泉洞”、“鬼谷洞”、“孙膑洞”和“庞涓洞”,在“庞涓洞”上方还有孙膑所射三支箭。在70多米悬崖绝壁上随地势就石窟建起的天王殿、三清观、玉皇庙、财神庙、水母娘娘庙、五种老宗庙等,及局部残留壁画,大都建于元、明、清,屋檐在洞外,塑像在洞中,小巧玲珑,风格各异,别致有趣。远远望去庙宇巍峨,疏密有致,点缀于崇林幽壑,苍松翠柏之间。攀援而上,有一栈道,此道是在峭壁上凿孔打桩,缚以木椽而成,走在上面,胆战心惊。壁上有一条手扶铁链,供游人维系安全。过栈道上翻,便有一大片岩洞。据元代碑文记载:“重耳(晋文公)居此,筑蒲子城也”。鬼谷子曾在此讲学修行,可见“云峰观”始建年代久远。山的左上方,有一大壑口,古称“龙泉”。泉水从石壁上飞泻而下,直冲谷底深潭,宛如一条金色飘带,犹如水珠帘挂在天然石窟门上,甚为壮观。古碑文称为“水帘洞”。明嘉庆年间,隰州知州何继武吟诗赞道:
岩山潺潺碧水来,银丝万道喷苍台。
仙坛山水无边趣,满目黄花次第开。
3.韩极石牌坊:位于回龙乡韩家沟村。韩极(1780——1854)字天枢,号玉衡,咸丰皇帝皓封奉政大夫、国子监大学士,并赐世袭“骑都尉”,咸丰四年(1854年)病故,其子(袭四川省通判)建韩极墓楼。咸丰五年(1855年),皇帝御赐,建天枢之坊于河畔。墓楼为四柱明楼歇山顶式仿木结构建筑,石质。高6.8米,楹联遍刻四柱。牌坊为三楼四柱歇山顶式仿木结构建筑,石质。高6.5米,宽4.4米,基座高1.2米,四柱遍刻楹联,坊梁横书“皓封奉政大夫韩翁韩极字天枢之坊”和“大清咸丰五年岁次乙卯夏六月中翰吉旦敬立”。
五、兴县:
1.胡家沟砖塔:位于蔡家崖乡胡家沟村。塔为七层八角实心砖雕塔,总高12米。塔基为三层,石质,高1.1米,周长10.4米;塔身四层为砖结构,各层塔檐均仿木构砖雕斗栱椽飞,塔身窗棂隔扇雕工精细,望柱、栏板上浮雕花草、人物、鱼虫;塔顶为逐渐收缩的八卦形,塔刹为叠涩状,高约1米。四批省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