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圣寺彩塑罗汉_人文系列_彩塑2
标签:
江苏省保圣寺彩塑罗汉杂谈 |
分类: 华东旅游 |
苏州甪直的保圣寺出名不仅因为它是四百八十寺之一,是江南四大名刹之一(余为镇江金山寺、杭州灵隐寺、常州天宁寺),更因为它是“天下罗汉二堂半”的半堂。有罗汉堂的寺院是比比皆是,那为什么天下罗汉只有二堂半呢? 中国现存唐宋年间彩绘泥塑罗汉只有苏州甪直保圣寺、苏州东山古紫金庵和济南长清灵岩寺。保圣寺唐朝创于梁天监二年,寺内十八罗汉,据《吴郡甫里志》称:“为圣手杨惠之所摹”。杨惠之是唐开元时杰出的雕塑家,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分别以塑、画负盛名,当时就有“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说法。古紫金庵,建于南宋,庵内的十六罗汉泥塑像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名手雷潮夫妇所塑,比例适度,造型准确,每个像都有不同的容貌、表倩和性格特征,刻工精细而自然,形态栩栩如生,妙相毕现。灵岩寺是山东境内现存的最古老、最大规模的寺院,创建于东晋时代,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 被毁,后来,又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年至525年)由法定和尚主持重建。到唐代,灵岩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至北宋则达到鼎盛。寺内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塑像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维妙维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自唐宋以后,文人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以自娱为主,不随世俗,艺术日趋表现出出世和淡逸之气,直到清末民初,只关心绘画和书法,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雕塑了,佛教雕塑又回到工匠的手中,与中国绘画的风格大相径庭,仍保持了盛唐的风格,所以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天下罗汉还是以保圣寺、古紫金庵和长清灵岩寺最为有名,艺术水平最高。保圣寺的罗汉又为什么只是半堂呢?1918年夏天,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人之邀来游保圣寺,在大雄宝殿里见到这出自唐代圣手的作品时,不禁为之惊愕倾倒,兴奋之情难于言表,但当时大雄宝殿已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罗汉塑像随时有被毁的危险,于是就在报刊上将这堂久不为人注意的罗汉公布于众,“罗汉像错列两壁,高下不齐,为他处丛林所未见”,“皆奕奕有神采”。呼吁抢救,但当时的政府未能立即采取措施。 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见到顾先生的文章,特地来华实地考察,并在甪直逗留五天,拍摄二十多张照片,回国后发表专著《吴郡奇迹·塑壁残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美术界的高度重视。郭沫若先生也于1926年参观保圣寺罗汉,看后他讲“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到1928年,保圣寺大殿还是坍塌半壁,砸毁了半堂罗汉,所以保圣寺的罗汉只有半堂。当时,蔡元培、马叙伦、叶恭绰、顾颉刚等人发起组织“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联合起来向社会疾呼,后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拨出款项,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抢救,并邀请著名建筑学家、中山陵设计者之一的范文照先生,重新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古物馆”,以收藏保存所剩尚还完好的九尊罗汉像(一说为8尊罗汉塑像加一尊梁武帝萧衍塑像,一说为9尊罗汉塑像加一尊梁武帝萧衍塑像,由于事先功课未能作足,也没有现场数.根据网友介绍罗汉的“名字”:尴尬罗汉、讲经罗汉、听经罗汉、打摩罗汉、望雁罗汉、沉思罗汉、寂寞罗汉、袒腹罗汉、愤怒罗汉和一不知名者,似乎后者说法更准)。并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复原了塑壁,使九尊罗汉塑像得以保存至今。塑壁置于馆内后壁。塑壁面阔9.5米,通高5.7米,进深1.45米。下置须弥座,高2米。塑壁以云山、海水、洞窟构成,九尊罗汉塑像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塑像均为坐相,比例适中,形态不同、表情各异,筋骨之间表现各自神性,细节描述精准,具有极高的塑造技巧。迦犀那尊者的眼睛目光锋利如刀,咄咄逼人,眼望远方水患旱灾的祸根狞龙,并不给人粗野和凶恶的感觉,表现的是尊者严厉而又慈悲的性格。托迦尊者头型圆中带方,脸部肌肉丰满,双目半开半闭,眼睛静中有动,显露智慧,给人以雍容厚重,圣洁慈悲的感觉。梁武帝则合着双眼,睫毛亦生动地贴合于前,显出他对佛祖无限虔诚的内心世界。元代书法家赵盂颗曾为寺题抱校联:“焚宫救建梁朝推甫里掸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一说根据造像风格为北宋遗物)由于堂内已不让照像,所以从网上拷贝了几张.
http://s4/mw690/9c187731td282485df8e3&690
http://s3/mw690/9c187731td2a8418ad332&690
http://a2.att.hudong.com/75/86/19300373545202132895869846078_950.jpg保圣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