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2019-08-13 11:22:41)
标签:

杂谈

当第一次知道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体育冠军都不是国家培养,而是爹妈培养的时候,还真是吃一小惊。这主要是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国家花钱培养运动员为国争光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想到的是,国外的冠军虽然也为国争光,但是在他们成长道路上却根本花不上国家的钱(实际上是纳税人的钱)。后来我想了一下,觉得这大概跟国家的体育制度有关,还跟国家对体育的意义定位有关。


以新西兰为例,实际上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在新西兰,孩子们一上小学(5岁)就开始参加各种运动俱乐部了。新西兰各种项目的俱乐部都有,收费也不贵。以孙子参加的足球俱乐部为例,一年的会费是150纽币,这个价格一般家庭都出的起,因为新西兰最低工资标准是15纽币/小时,150纽币只是10个小时的工资。一个家庭一年拿出150纽币或300纽币(两个孩子或两个项目)甚至更多,并不是什么难事。各个俱乐部都把同一年龄的孩子组成一只球队,教练都是志愿者,分文没有。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这是孙子在俱乐部的“5岁组”踢球的时候,儿子当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者教练。一个队有十几个人,这是其中几个。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每年的冬季赛季(4——9月),新西兰所有球场上进行的都是足球比赛。每年的夏季赛季(10——3月),所有球场进行的都是橄榄球比赛。这是“5岁组”的孩子在踢比赛。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6岁组的孩子在踢比赛,雨下的很大,家长们穿的厚厚的衣服打着伞当观众,孩子们短衣短裤在风雨中踢球,这是冬季赛场上很常见的景象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6岁组,孙子在控球。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铲球瞬间。。。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在新西兰,在大风大雨的天气里,比赛照常进行,是经常的事儿,要的就是这种磨练。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运动项目。这个项目玩够了,又换别的项目,家长也不反对。因为在家长眼中,这就是为孩子们培养业余爱好,强健身体,磨练意志的活动,没有别的目的。所以孩子全凭兴趣,大人心态平和。孩子们在俱乐部里的一切花销都是家长掏钱,家长们还得在星期六,星期天开车送孩子去训练,并在现场当观众。这个阶段几乎是所有儿童参与健身的阶段,不管是烈日还是严寒,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孩子们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他们自己喜欢。孙子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到足球俱乐部去训练一次,每周六早上进行本年度的一轮轮预赛。比赛时,裁判员和工作人员也都是分文没有的志愿者。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孙子在练射门。九岁以下的孩子们是踢“5人制足球”,用这样的球门,但比赛时没有守门员。


在这乌秧乌泱的“群众性”的运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就显示出了天赋或能力,脱颖而出了。这时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技术好的孩子就会被选拔到“可进一步发展队(Further development)”去。通常这是在九岁的时候。这时教练仍然是分文没有的志愿者,但是在这个级别当教练的,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还不行,还必须有正式的官方认证的教练证书。孙子现在虽然才八岁,但被选进了九岁组的Further development 队,他们队现在的教练有欧洲足球教练的B级证书。别的运动也都是如此。孙子的朋友同学有的学体操,有的学滑雪,有的打篮球,有的打橄榄球,有的学打水球。这时候还是家长掏钱交俱乐部的费用,买运动装备,还得搭上时间当司机当观众。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每次周末比赛时,爹妈们还要负责搭帐篷(休息室)。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这个球队被淘汰了,提前打道回府。收拾好帐篷,家长们正高高兴兴的相互鼓励和道别。


就这样,有运动天赋和技术好的孩子会一级一级的往上发展,逐渐崭露头角,往更高一级的Further development 队走下去,没有天赋的孩子就以健身为目的继续保持自己的爱好,或者是又喜欢上了别的什么运动或新的爱好。但是这些有天赋的孩子的父母要一直拿钱给俱乐部交会费,并为孩子买各种运动所需的东西,提供孩子出去参加比赛的各种旅途费用(这时比赛的地域范围就扩大了)。反正,这全是家长的事儿,国家一毛钱也不会掏出来,为什么?因为在体育就是体育,没有被赋予政治内容的国家里,怎么可能用纳税人的钱去培养体育冠军呢?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孙子在“5岁组”时,队友们合影留念。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孙子在5岁组时比赛获得最佳球员奖。。。奖状和奖杯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6岁组时,获得了整个赛季北岸区的亚军,后面那个是他们的教练,志愿者,分文没有。


那么,什么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就不用掏钱了呢?那得有一天,你孩子被某个俱乐部看上了,签约成了俱乐部的固定球员的时候。一旦成了俱乐部的签约球员,就算是踏上职业化道路了。这时候孩子还照常上学,但业余时间训练的所需的运动装备,以及出去比赛要花钱的衣食住行,就由俱乐部掏钱!注意!这时候,还没有用国家的钱!是由俱乐部掏钱!俱乐部是商业操作模式。此时此刻国家(纳税人)的钱依然还没有一分钱花在这些未来冠军的身上。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青少年队正向自己的训练场地走去,这些都是中学生了。。。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青少年(看不出是哪个年龄组)正在训练,还有一个黑人,估计是难民的孩子。。。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这是橄榄球训练场地,孩子们正在练英式橄榄球,这个运动在新西兰是最受热爱的运动,新西兰的橄榄球队已经蝉联过多次世界冠军了。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所有的运动项目在少儿组阶段都不分性别,男孩女孩混在一起。


那什么时候国家才掏钱呢?那就要等着你代表新西兰,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如果你代表俱乐部参赛,那依然由俱乐部掏钱。在国际大赛之前会在各俱乐部挑选人才,临时组成国家队,在一起训练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和代表国家出去比赛的那段时间,你的衣食住行是由国家掏钱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花纳税人的钱了,当然还有企业赞助。世界各国的体育冠军就是这么个成长过程——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直只花他们爹妈的钱,然后是花俱乐部的钱,只有在代表国家出赛的时候才花国家的钱。当然,人家成名了,接广告,身价几千万,只要依法纳税了,那钱也跟国家没关系,只跟俱乐部有关系。不过,虽然没花国家的钱,但是成名后挣了钱也得向国家交所得税,还得交“奖牌税”。比如那美国泳坛奇迹菲尔普斯,一届奥运会拿了12块金牌,他得依法向美国政府交奖牌税。我滴天啊,这是为国挣了多少光啊,一个人就让美国国旗在外国升了12次,让全世界人民听了12回美国国歌,美国政府不但不给予奖励,还得为此扣他的奖牌税啊!我第一次听美国老师说这个“奖牌税”的时候还真吃了一惊,因为咱中国运动员是用纳税人的税钱培养出来的,得了奖牌以后,不但不扣奖牌税,咱政府还得给他们发一大笔奖金呐!这简直。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孙子的好朋友参加的是水球队。


我们跟国外的体育制度走的完全是两个路线。我们的体育走的是“精英”路线。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少年儿童参加),而是发现了所谓人才进行小规模的淘汰式训练。在新西兰,足球不算是主流运动,但是只要喜欢的都可以进俱乐部学习踢球。新西兰都没有专业的国家足球队,都是临时组队参加世界大赛,就这样,竟然还踢赢过中国。而在中国,足球是最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可在中国又有多少孩子能从小接受足球的启蒙锻炼呢?


尽管早就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最高指示,但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从来不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发展的。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体育事业的目的是为国争光,而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点被忽略了。而且从上到下都形成了一种共识——体育不光是体育,还是政治,是国家的面子。我们发展体育运动是为了让国旗在国外的上空升起,让国歌在国外奏响,是为了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的国家多么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多么身强体壮,我们已经屹立在东方,笑傲世界!既然这是我们花大钱搞体育的终极目标,走精英路线是最好的捷径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业内人士说,中国是个金牌大国,却不是体育大国。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中国游泳队无疑是世界最强大的游泳队之一。在每一届世界大赛都是金牌拿到手软。可你知道吗?中国游泳队常年在澳大利亚训练,还一直聘请着一个著名的澳大利亚教练和他的教练团队,包一个比赛标准的游泳池。跟着在澳大利亚的还有各种领导,队医,厨师,翻译,外联。闭着眼睛想也知道一年下来费用有多大,这些费用并不都来自赞助商。不过,中国游泳运动员也没让这钱白花,他们让国旗一次次升起外国的上空!国歌一次次奏响在外国人耳边,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自豪心里爽,以我们的价值观,这钱花的值!这就是最大的胜利,这就是我们体育的政绩!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外国的冠军都是爹妈培养的
在我印象中新西兰的游泳队员在国际大赛上只拿过一两次奖牌,还不是金牌,但是新西兰的儿童通常三岁就开始学游泳,为什么?因为是个岛国啊,四面环海,好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的一个国家,不会游泳怎么行?政府就要求孩子们都要掌握游泳技能并为此投资。其实新西兰的洋人,哪儿还等得到孩子三岁?我跟孙子去上游泳课的时候,一两岁的小婴孩都被爸爸们带到游泳池里了。这个没拿过几块游泳金牌的国家,却是国民几乎都会游泳的国家,把100个新西兰人扔进深水里,估计至少97个人都能活着爬上来。但在咱们游泳金牌大国里,把100个中国人扔进深水里,有多少人能活着爬上来?


如果你说这是国家地理位置决定的特殊情况,倒也有理。那中国足球队天价教练又怎么讲?里皮的年薪1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7400万,被网友们戏称“这是给一个智障儿子请了个哈佛教授当老师”。中国足球上不去我觉得跟没有广泛的少儿足球氛围有关系。很多俱乐部都成立了足球学校,我曾经的一个学生上完初一就转到鲁能足球学校去了,他跟我讲过学费的事儿,学费其实非常高,家里要是没有钱,根本就上不起。20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反正从来没在各级足球赛里见过他。有时想这样有钱才能进的学校怎么可能培养出足球精英呢?世界足球名将里很多人都是贫民窟里出来的孩子,国外的贫民窟里能出现那么多世界球星,为什么在中国,能踢足球的,都是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几乎不见农村孩子?没有普及的基础设施,没有普及的基础训练和教育,再加上学校课业繁忙,怎么去发现有天赋的孩子呢?有句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一杯奶强健了一个民族”,是讲日本二战后物资匮乏生活困难,但日本政府在这种惨淡的情况下免费为每一个日本孩子每天提供一杯牛奶的事儿。如果是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年代,这句话还有借鉴意义,但现在的中国城市里,物质已经极大丰富,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这时候,孩子们所缺乏的早就不是营养,孩子们缺乏的是更多的体育基础设施,更多的运动条件和环境,需要的是风里来雨里去,出大力流大汗,不怕苦,敢拼抢的磨练,勇往直前的勇气毅力和健壮的体魄。这就是体育大国和金牌大国的不同之处。


说到底还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结果。我们用税钱买国家荣耀,我们认为这钱花的值啊!新西兰用税钱修建游泳池运动场,而不把钱花在精英运动员身上,他们也认为他们这样花钱值。当我们的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我们激动,欣喜若狂,骄傲自豪,因为我们又一次在全世界面前傲然而立,我们觉得这等于是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国的繁荣强大。当国外的那些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那些外国人也激动,欣喜若狂,但我相信在他们的激动和欣喜若狂里,一定没有我们的内容那么丰富和多层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