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识了图瓦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8-24 12:32:30)
标签:

旅游

吃完午饭,我们就去乘坐游艇观光喀纳斯湖。其实这种观光是最没意思的了。在泰国旅游时,我们在普吉岛也曾坐游艇,那个还有点吸引人,毕竟是在离陆地已经十几公里外的外海上游荡了,而且周围的景色很有点像桂林山水的模样。但是在喀纳斯湖就没那么好玩。坐着游艇在平静的湖面上逛了一趟,周围风景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惊艳的。中途停船一次,让大家到舱外去拍照。在游艇上,如果你坐的正好是靠窗户的位置,大概还能拍几张风景照。可我,没抢到靠窗户的位置,所以当游艇在喀纳斯湖巡游的时候,无论我的相机朝向哪边位置的窗户,都一个或两个大脑袋顶在镜头前面。
http://s2/mw690/002RbGyTzy7dDQ8I4yB51&690
只能晒一张上船前拍的照片。喀纳斯湖也很漂亮,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http://s13/mw690/002RbGyTzy7dDSv4ZUU0c&690
仨大妈兴致勃勃。。。

游览喀纳斯湖乏善可陈就不多说了,还是下一个自费项目有点新奇——我们去图瓦人家里做客。

中国的图瓦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老弱病残的士兵的后裔;但喀纳斯的图瓦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支。目前在中国的图瓦人共有2500人,主要聚居在喀纳斯的三个图瓦人村。禾木村是最大的一个。
http://s15/mw690/002RbGyTzy7dDTIXrkyae&690
我们进了图瓦人的家,一个原木小屋。已经有另一个旅游团的人在里面了,所以我们团的人的位置都在边上。也好,拍到了正面墙上的所有东西,大家可以一览无余:成吉思汗的挂毯;各种兽皮;图瓦人穿的袍子,狩猎的工具。

http://s16/mw690/002RbGyTzy7dDTErtiT0f&690
黑色的熊皮;图瓦人的生活用具;地上铺着图瓦风情的地毯和靠枕。我们都是脱了鞋进屋的;

http://s12/mw690/002RbGyTzy7dDTECf8L0b&690
古朴的小木屋里依然不能抵挡现代文明——空调。

http://s10/mw690/002RbGyTzy7dDTEaBHra9&690
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图瓦人的食物。中间这个木制盒子上盛的是图瓦人的油炸果子(他们不这么叫),除了外面是油炸了一下外,里面是死面实心的,咬一口既不咸也不甜。右边那个碗里是图瓦人的酥油,左边这个碗里是花生碎(?记不清了),也是用来做佐料吃中间这个炸果子的。还有葡萄干什么的。。。

http://s3/mw690/002RbGyTzy7dDTEjcjM42&690
这是酸奶角,是干的酸奶。艾玛!这可是真正的酸奶,那个酸啊,还很硬。。。听人家一说,我就没吃。后来听导游说图瓦人就是用这个东西做酸奶的。

大家坐定后进来一个图瓦姑娘,长得不好看汉语却说得非常好。她给我们介绍了图瓦人的历史和风俗,最后她让人给我们每人端过来一碗马奶酒,按照民族习俗,给远方的客人敬酒。她说这马奶酒一喝不觉得酒精度数高,但后劲大。本来就觉得马奶酿酒味道肯定怪怪的,再听她
这么一说,我就更不想尝了。所以不知道这酒是什么味道。

http://s5/mw690/002RbGyTzy7dDTF6vFG54&690
不过这次来确实不枉此行。首先是两个小伙子为我们展示图瓦人的几种乐器。这个图瓦小伙子在表演
“楚吾尔”。“楚吾尔”是图瓦民间遗存乐器的其中之一,是中国器乐的活化石。它的外形很像笛子,是由一种名叫“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茎秆掏空钻孔后调制成。楚吾尔上只有三个孔,却能够吹出五个声、六个音,很是特别。它的吹奏方式更加少有,是开口吹的,靠舌尖来控制进入楚尔的气量,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喉咙的振颤发出和声,舌尖的控制吹出优美的旋律,非常奇妙。听说申请了文化遗产。

然后四个图瓦小伙子给我们表演“呼麦”。
“呼麦”,是一种“喉音”艺术。  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听导游说已经通过非物申遗。
 
四个图瓦小伙子给我们唱了一首图瓦人的歌曲《思念母亲》,里面用到了呼麦的技巧。我是蒙古长调和蒙古舞蹈的忠实粉丝。蒙古长调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悠扬抒情,深沉而绵长,时而低吟,时而高亢,非常有感染力。这图瓦小伙子们唱的虽然是他们图瓦的歌曲,但仍听出蒙古长调的元素。
这些并未受过音乐专业训练,地处偏远的图瓦小伙大概天生有能歌善舞的基因,当主唱刚唱出第一句的时候,我身上立刻有通电的感觉。是,他们没有什么发声技巧,嗓音也没有多么好,但是惊讶于他们的乐感真是太好了!这歌曲中间的和声部分唱的也非常和谐。这悠扬而随意自然的哼唱,让我脑海里浮现出好多的画面,仿佛看见几个蒙族的汉子,坐在草地上,满脸凝重深情的表情,正在用歌声唱出对母亲的思念。我听不懂歌词,也恰恰正因为我听不懂歌词,有了可供想象的空间,我脑海里就有了一个饱经沧桑但一脸慈祥,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辛苦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当那个鼓手在那个大鼓上击打出砰砰的声音时,我的心也咚咚的跳着,受到了极大的感染,热泪盈眶。。。

我当时坐的位置不好,也用手机录像来着,但没录好。我在网上找到一个他们唱的《思念母亲》的视频,也是驴友们录的。效果不如我在现场听的效果那么震撼人心。但朋友们可以听到“呼麦”的声音——在歌曲中间的伴奏哼唱,你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好像是清亮笛声,一种是高细的哨音,还有一种是低沉浑厚的声音,你会看到四个人都没有弹奏手里的乐器,这几种混音就是全凭嗓子唱出来的,这就是“呼麦”。

听导游说这个图瓦人的乐队叫旱獭乐队,在网上有众多的粉丝,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正因为导游的这个提示,我才在网上找到了这个视频。

我们乘大巴离开禾木村。禾木村,再见!
http://s8/mw690/002RbGyTzy7dFtbple7c7&690

http://s5/mw690/002RbGyTzy7dFtbtXgwd4&690

http://s16/mw690/002RbGyTzy7dFtbx3mn3f&690

一路上盘山道把我们甩得晕头转向,行走了两个小时后,大巴车突然停了。导游说昨天大概就是在这里把箱子弄丢的。她看见草地上有几个蒙古包,就让司机和她一起下去打听打听,蒙族司机会说维族语言,而导游不会。我们就在车上等着。还有几个年轻的驴友也跟着导游下车了。不一会儿,有人从车窗里看见导游和几个人提着箱子过来了。当他们几个提着箱子上大巴的时候,全车人都情不自禁的欢呼着鼓起掌来!蒙族司机朴实的脸上也眉开眼笑,坐到驾驶位置上。

原来这个箱子从行李舱里甩出来之后滚落到盘山道下面的山坡上了。被一个养蜂的蜂农捡到了。这个蜂农把箱子捡起来,站在路边等了半天也没人来找。他们就把箱子拿到帐篷里,试图打开看看里面是否能找到联系方式,想早一点告诉丢失的人,免得着急。可是箱子上了锁,打不开。所以他们没办法只好等丢失的人来找。当导游想给他们点钱作为酬谢的时候,被他们拒绝了。导游充满感情的说:
我们新疆人其实依然民风淳朴,尤其是牧民,非常忠厚老实。这个捡到箱子的蜂农,养着一个坐轮椅的残疾儿子,生活其实很不容易,但是人家一点也没有想到要把箱子据为己有的想法,更没有收酬谢的钱。又比如咱们这个蒙族司机大哥,一个月才3000块钱的工资,今天给我提了好几次,让我问问箱子的主人要多少钱,说了人家要多少钱我都给。看看,这就是我们新疆人!

大家都非常感动,特别是那个养着一个残疾儿子的养蜂人。有人埋怨导游干嘛不早点说,早点说的话,大家都下车买一点蜜,算是表达一点心意。我想要是能帮他建个网店就好了,现在国内的蜂蜜很少有不掺假的,这样高风亮节的蜂农是绝对不会干那事,产品一定好卖。但马上就觉得这想法太不靠谱了。这些养蜂人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草原和山里放蜂,哪儿有网络啊!就是回到家里也不见得有网络呢。只能在心里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