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眼科
作者:褚立群
在我院加快人才培养大潮的推动下,我来到了美国北卡来罗纳州的杜克眼科中心进修。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个月的临床工作有很多收获,有很多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美国北卡来罗纳州的杜克眼科中心是杜克大学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在美国眼科中心排名中一直稳居前十,在拥有世界最高眼科水平的美国也算是超一流的了。在国内,我在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过,二者应该都算国内眼科顶尖水平了,但这里看到的一切还是让我震惊了。
杜克眼科中心与杜克大学附属医院相邻,是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一体的研究型专科医院。医院由一个五层的小楼组成(新的门诊大楼在建中,计划2015年10月投入使用),一、四、五层是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二层是门诊,三层是手术区和行政办公区。杜克眼科中心的专业划分非常细,而且全面,包括综合眼科、角膜和屈光专科、青光眼、低视力专科、眼底病、神经眼病、小儿眼科、眼整形专科、黄斑疾病九个专科(国内好像没有划分这么细的)。
杜克大学附属医院内部整体风格很温馨、舒适,空间不大却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舒服,眼科中心也是一样。门诊虽然占据一层楼,但由于专科很多,所以格局还是显得很紧凑。但这里的环境非常整洁,装修酷似家装,以暖色为主,墙上随处可见各种装饰画。所有椅子都是软的,很舒服。候诊区随处可见报刊杂志,供患者就诊时翻看,宣传性的小册子也随手可及,其间不时会有专人巡回为患者提供现冲的咖啡或茶。所有病人都是预约的,而且约在不同的时间点,所以决定不会出现患者扎堆现象,病人也不着急,整个门诊很安静。这里的医患关系很和谐,大家像朋友一样,医生遇到老患者通常会聊聊家常,彼此都很开心的感觉。患者很尊重医生,大多数病人就诊时都刻意准备,穿着都很得体,对医生也非常信任。医生也很尊重患者,就诊时都是关着门,为保护患者隐私。诊室的门镜是向里看的(国内大多是向外看的),医生进门前要看里边的情况,而且进门前要敲门。谈话时家属可以在场,医生会就诊断和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还要进行眼部检查和阅读各种检查结果,一个患者看下来平均会在30分钟以上,平均一个医生一天看患者在30人左右。门诊的流程也很简单、有序,各个环节很少有排队现象。这里的设备很先进,眼底病区一共近20个诊室,每个诊室都统一配有综合检查椅(每台约10万人民币)、间接眼底镜、眼超声检查仪等。工作平台更是强大,每个诊室的电子病历系统都与辅助检查、手术室、预约处、药房连接,非常方便。
手术室和国内我见过的也都不一样。由于杜克眼科没有病房(不知美国眼科是不是都这样),所有与手术相关的活动都在手术区进行。手术区分三部分:患者准备区、麻醉准备区和手术室。患者准备区由一个个小隔间组成,患者按预约时间到来后,先在准备间做术前准备、手术医生谈话、手术签字等,术后会回到这里,休息观察一段时间再离开;麻醉准备区是麻醉师进行麻醉的区域,这里的眼科手术都进行静脉辅助麻醉,确保患者没有痛苦;手术室比我们的要大一些,但由于挤满了设备,所以并不显宽敞。杜克眼科中心有8间手术室,手术室内一般由三个区域组成:麻醉区,护理区和手术区,一台手术总计有6-8人参加,所以空间显得有些紧张。手术设备是最先进的,价值百万的手术显微镜每个手术间一台,而且都是吊顶式的,节省地面空间。价值百万的最先进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仪大概有五六台,最新的白内障手术仪也有五六台。这里每天各种手术加起来大概在35台左右,总计推算下来,一年手术量在9千台左右。有趣的是,手术间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有轮子的,大到麻醉机,小到垃圾桶,很多设备都由特制的推车装载,便于移动。还有一些常用的小设备干脆挂在墙上特定的架子上,方便拿放。
总之,我所看到的眼科临床方面国内外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其中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太大。就眼底病而言,大多数先进的诊断技术、诊断理念、手术技术,国内最高水平并不比杜克差;设备方面,国内顶尖的眼科中心和这里也差不多,但差距最大的可能还是理念、意识和细节上的。在这里看病,患者很舒服,医生也很舒服,医患关系很和谐,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差距吧。但是,我相信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这种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的。
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体会以后进一步和大家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