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足常乐

(2013-09-06 14:28:13)
标签:

生活

文化

分类: 多彩文化

来源:离退办    作者:席琦科

 

      最近,几个老同志小聚,酒过三巡,不知不觉的把话题转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上。吐出来的都是烦心事,道出来尽是不快乐。虽说与他们释疑、争辩不少,总感觉言未犹尽。

      快乐是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知道满足,就有快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对于上了年岁的人来讲,知足、快乐尤为重要。老有所乐,就是老了要活出生命的质量来。

      相对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快乐,在于事业上的拼搏,目标上的追求,相互的竞逐和不断的进取上;对于走过了大半生,“停车坐爱霜林晚”的老年人来讲,已过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年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人过了六十对看到的世事要听之泰然,放得下。如为不值得烦恼的事伤脑筋;不为不应该激动的事情动感情;更不为鸡毛蒜皮、芝麻绿豆、针头线脑、三瓜两枣的事过不去。不知足就放不下,这样永远得不到快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快乐。之所以快乐是抛弃了纷繁的世事,做到了“归隐”,所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生活中,快乐不易得,不长得,相反,不快乐却易得,而且长得。老子曰:“大成若缺。”圆满原在残缺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处即是园处。缺,是对完美的期望,在淡淡的忧伤中,有一种寂寞的美。要排除不快乐,有了不快乐,要想尽方法解脱、转换为快乐。

      小孩子为什么那么快乐呢?不为俗事所累,脑袋里不装银子、位子、车子、房子,只有乐子。所以,如60岁当做6岁过,70岁当做7岁过,乐子就会自动找上门。

      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20来岁(1975年)调到了航天工业部,在七机部的一个厂当工人。工厂第一次发奖金,为了打破大锅饭,上级规定把奖金分一二三等:一等8元,二等7元,三等6元。就因为这一元钱的差别,车间停工讨论。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十分沉闷,每位与会者都心事重重,翻看着不知年月的报纸,少有人打头炮。马未都意识到一场马拉松会议要开始了,于是他说:“我要三等奖,但得让我退席。”在众人的惊愕中,马未都高高兴兴地去图书馆看了两天书。

      多少年后回忆这段往事,马未都这样写道:“那时候我想得特通,用一块钱买两天快乐,很值。”

      快乐会使人“产生喜悦、满意、振奋的情绪”,会使个体处于宽容、和谐、亲切之中,会使人自信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并在现实中感到轻松、活跃、主动,而这些“情绪”和“感受”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只有善待他人,才能以宽容的态度待人,才能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谐、轻松、美好,而只有此时,一个人才会感到快乐。

      洞庭烟波、蜀道猿啼,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快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快乐。

      快不快乐主要在于你的心态。知足、良好的心态是阳光,能照亮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的生活,是滋生快乐的土壤。它能让你的心情如阳光般明媚,它能让你的世界充满温馨,充满花香!

      老年朋友,放下琐事,做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享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中的真谛吧!

      (荐稿:离退办)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