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我是护士

(2013-05-07 11:05:58)
标签:

护理

护士

健康

分类: 工作记事

来源:急诊科 作者:薛启婷

 

     作为一名工龄将近5年的护理工作者,在当今医护、患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凸显的时局下,还是有许多肺腑之言的。

     每位护理学员在毕业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习,也就是将书本上学得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的过程,锻炼“实战经验”,不再“纸上谈兵”。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着许多的心理历程,其中有失望、开心、紧张……最后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踏上了护理工作的路程。

     刚进急诊病房的第一年,我惊讶于护士姐妹们对病人的态度,我是一位南方姑娘,和许多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做一名北漂者,记忆里从来没听老师们对病人这样“吴侬软语”地说过话,医护的地位向来是凌驾于患者之上的。然而她们真实地把自己的角色扮演成患者的亲人、朋友、守护者,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楼道里到处都被呼唤“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美妙声音充斥着。为了缓解病人们对白色工作服的恐惧心态,连制服的颜色也被换成柔和的粉蓝。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心情无疑是轻松和欢快的,即便再累再忙,因为你的付出得到病人们的肯定,有时候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心疼,从他们的口中吐露“别太累了”的话语,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们都说,工作了就要步入社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再白的人进去也会五颜六色的出来。而医院仿佛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微型社会,这个小小的社会很特殊,特殊到这个小社会内部成员的使命都是“治病救人”。还记得在校以及入职时的誓言:“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勿谋病者之福利。谨慎!”而今听到这誓言,仍心潮澎湃,我一直以这来严格要求自己。

     林花儿谢了春红,太匆匆。转眼工作已近5年,社会在发展,医院在进步,新的仪器设备的不断引进以及护理技术的不断更新,时时让我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工作环境中。每年继续教育课程的展开以及院内和科内各种各样的考试,帮助我们巩固基础知识,同时医院和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得我们的工作不再单调。因为医院的发展,每年越来越多医学院校的实习生潮水般涌入,期间我担任了科室实习带教一职。秉着对学生们负责的态度,我把当年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一切以及这几年来临床工作的经验教训尽数教于了她们,希望她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坚守“四心”,让这些文字不再存在于冷冰冰的书本中,而要真的了熟于心。

     有学生向我提过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对她们这么好了,为何还有医疗纠纷?”最近几年有关医疗纠纷的话题愈演愈烈,新闻上电视题材上均可看到,什么《医者仁心》、《心术》之类的;也可听到患者持械杀医杀护案,有些人还说着“活该”的话,让我们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寒心伤心。至此,很多人明白当年鲁迅先生为何果断弃医从文,然而我们不能绝望,未来是好的,有很多人正前仆后继地献身于这伟大崇高的事业中来,我们需要给予他们的是鼓励。于是我用特鲁多医生的名言回答了她:“Sometimes cure;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也有学生问我:“护理工作好像就是打打针,发发药,怎么看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难怪让人看不起,什么人都敢向护士发火,一见到大夫就怂了。”我从不认为这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有这种思想的人就应该让人看不起。我现在在急诊的监护室工作,工龄近4年,遇到的都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抢救、抢救、再抢救。一个护士是否合格不光看你的护理操作能力,还要有对疾病的判断力,这就要求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医护的配合度。一个将死的病人可能因为你的责任心强弱而延长生存时间或加速死亡,可能你会觉得无所谓,如果换位思考,你是患者的家属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还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和患者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心肌缺血及时通知医生治疗,从而避免心梗的发生。这样看来,你还觉得护士的工作很简单么?

     所以,每当别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时,我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护士!”

     要珍视每一个生命,只有自己做到,才会问心无愧!

     (荐稿:祖晓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