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骨外科 作者:艾 笛 (其他作者:于方)
如今喜欢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运动性损伤也较前增多。尤其是踢足球后感觉踝关节后方肿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运动又肿痛,大部分人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其实这可能就是患有“疼痛性距后三角骨”。
什么是“疼痛性距后三角骨”?
距骨后部通常有2个结节,即后内侧结节和后外侧结节。在青春期前(男性11~13岁,女性8~10岁),距骨后内侧结节和后外侧结节出现第二骨化中心,并在1年内与距骨体融合。与距骨体不融合的后外侧结节称为“距后三角骨”,与距骨体不融合的后内侧结节称为“第二距骨”。距后三角骨的发生率为1.7-7.7%,通常没有症状。但对于足球、体操和舞蹈等运动项目,跖屈动作过多会导致距后三角骨在胫骨后唇和跟骨之间撞击,从而产生疼痛不适,影响运动,称为“疼痛性距后三角骨”。
传统方法治疗“疼痛性距后三角骨”疗效不佳。
疼痛性距后三角骨损伤易漏诊,很多医生对它也认识不足,疼痛常被误诊为踝部韧带损伤或创伤性滑膜炎。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理疗、局部封闭治疗以及改变运动方式等。但是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传统手术方法为切开手术,创伤大,术后局部瘢痕可能影响踝关节功能,且可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踝关节镜技术治疗“疼痛性距后三角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我院骨外科利用踝关节镜技术,在踝关节后方创造人为腔隙,完整取出距后三角骨,患者术后第一天即下床行部分负重,踝关节主动活动,术后2周恢复正常负重活动。
踝关节镜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约0.5cm,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术后瘢痕及神经损伤等风险,且术后第1天即可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在术后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踝关节镜下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切开手术。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