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016-01-11 14:34:37)分类: 论语道德:古典 |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
大白若辱③;质真若渝⑤。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
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根据道的理论去努力实践;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外表却灰暗;前进的道外表曲折盘旋;平坦的道外表表现为坎坷;(道:事物发展的规律,道是真理;)
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容易看到污垢;
崇高的德行,好似峡谷轰轰烈烈;广大的德行,好像有所不足;刚健的德行,好似有些怠惰;
方正的大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建立大的功德,需要的时间就会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状。
道是事物变化的本质,却被现象所掩盖;因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万事万物的基因的“道”,才能使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又善始善终,万变不离其中。
[注释]
道=真理;德=实践;道德经=理论联系实际;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等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