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欢迎对以色列有兴趣的朋友们,加微博关注和收听;
愿意和中国朋友们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以色列计划微博:http://weibo.com/theisraelproject
以色列计划中文网站主页:http://www.theisraelproject.cn
http://s7/bmiddle/9c055a79tbd53745578c6&690
这是一个涌现过数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基地。
1923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作为理工学院第一任社团主席,来到犹太故乡,在这里种下一棵椰枣树。他说:“以色列要生存只能靠专业技术知识。”
第二年,一所现在名为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大学在海法建立起来,当时注册学生共有17名——16名男生,1名女生。
爱因斯坦和许多想建立以色列第一所现代化大学的人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筹划这所大学。 “The Technikum” 的意思就是为那些被本国大学拒之门外的欧洲犹太青年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学习科技的地方。于是,为以色列工业建立和保留生存基础的梦想,终于在 1912年4月11日理工学院奠基仪式的那一刻开始实现。
如今,作为世界著名的理工院校,以色列理工学院这几个月正在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今年尤其是值得庆祝的一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成为该学院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该理工学院也于今年在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手,在纽约市建立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校的公共事务官员Danny Shapiro说,校庆活动从去年4月开始,为期一年。在此期间,以色列理工学院制作了一个短片介绍其建校历史和主要成就。
要讲述该学院对以色列及国外人们生活的影响,需要几个故事片才能讲完。理工学院93,000名毕业生至少占以色列高科技行业领导者中的70%。这些人犹太、基督、穆斯林教信徒和群德鲁士人发明了许多世界“第一”。
举例来说:无线微处理器;胶囊内视镜;世界最大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可嗅出疾病的纳米技术 “鼻子”; 仿生机器腿,充当人体“外骨骼”,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
去年7月,理工学院大能源系系主任 Gideon Grader 教授被一个国际委员会任命为I-CORE(以色列顶尖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部创建负责人。27名来自理工学院、魏兹曼科学院和内盖夫地区的本古里安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联合进行以太阳能为基础的能源研究。
世界影响
理工学院校友在以色列工业基础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也是开创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的先锋。目前以色列是美国硅谷之外,世界上高科技创业公司最密集的地区。谷歌、雅虎、英特尔和IBM都在理工学院所在地的海法设立了研发中心,目的是为了聘请到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科学家。
理工学院刚开始只有两个专业:土木工程和建筑。现在共有注册生12,800名,18个院系, 55个本科专业,80个研究生专业。另外,学院还有52个研究中心。理工学院的90栋建筑蔓布在整个迦密山上。
如果要计算出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众多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影响力,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然而理工学院的Emeritus Shlomo Maital 教授和 Amnon Frenkel 教授在他们6月即将出版的新书《理工学院:对以色列和人类的贡献》里努力实现了这个目标。
Maital教授估计, 2010年以色列理工学院对本科生投资10亿美元,等他们毕业工作之后,运用他们先进的理念,每年可以为社会回报17.6亿到30亿美元。
该书还记载了以色列理工学院不少成功人士的故事,包括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vram Hershko和Aaron Ciechanover和2011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Shechtman。
| 诺贝尔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在理工学院校园 |
1月31日,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被以色列邮政公司印刷成理工学院百年校庆纪念邮票。理工学院社团主任Naama Tumarkin设计的邮票展示的是德国犹太建筑设计师Alexander Baerwald最初为学院设计的建筑外观,这位德裔犹太设计师也是大提琴家,曾经与爱因斯坦一起参加过四人弦乐合奏表演。建筑的上面有一只手捧着纳米伞,这是理工学院研发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有毒气体探测器,其结构与运作方式参考了蒲公英花籽的传播方式。
“很多人很惊奇我们有一个学生交响乐团和合唱团。” Shapiro介绍说,“他们每学期末都举办一个音乐会,非常受欢迎。”
百年校庆期间的其他活动包括学生创作工程赛、游览、为游客讲解理工学院已经商业化的发明。
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引力
百年校庆活动是理工学院校友会筹划的,而且引来了来自以色列国内的赞助商。Shapiro说:理工学院所有的17个社团在世界各地集资,重点介绍学院广泛的创新影响力,以及与30多个国家的100所院校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
去年9月,5个国际博主来到以色列近距离参观以色列理工学院。该博主代表团由理工学院学生陪同,有来自中国的Feng Yimeng,新加坡的Eunice Khong,委内瑞拉的Marcello Arrambide,澳大利亚的Chris Richardson和印度的Kaustubh Katdare在海法校园深入地了解了学院的情况,之后他们又各自派了其他人来参观。
理工学院不断开放招收国际学生。
不过学校的大部分投资着眼于以色列国内,从最基层开始。Shapiro介绍说,理工学院有一些课程是专为残疾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帮助他们克服教育和社会差距。举例来说,开设了10年之久的Landa机会平等项目,通过理工学院的大学预科学习和集训辅导课程,已经成功地使许多以色列籍阿拉伯学生融于正常学习中。
学院与阿拉伯社区也有不少合作项目,如医疗、环境和水利研究。
例如:理工学院的水务研究学院最近完成了进行了多年的有关污水处理的研究项目,并最大化提高了水的质量和在农业中的运用。
战胜初创逆境
今天,理工学院显然没有辜负爱因斯坦的期望。但是,学校的成功在当年看来却是难以想象。
第一个难题就是决定教学语言。德语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因为它是科学的语言,与此同时现代希伯来语才刚刚恢复。然而,希伯来语授课的支持者却最终胜出了。而且据 “语言的战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成立”—— 去年春夏在海法市博物馆举办的一个专题展览——中所描述,这是“以色列文化认同具体化的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20世纪30年代,经济局势非常紧张,以色列理工学院工作人员提议宁可暂时无薪工作,也不愿关闭学校。建国前那些年,特别是独立战争期间,以色列理工学院是犹太人地下活动中心以及重大科技防御方案的源头。许多来自纳粹占领地的“难民科学家”在学院找到了一席之地。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理工学院理工开始走向繁荣,以应对新生的以色列的众多发展需求。它搬到一个更大的校区,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由于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和兴旺,理工学院一直在拓展其课程,包括开设医科学校。
20世纪60年代,学校凭借良好的声誉吸引来了数百名来自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犹太移民又让学生的数量增加了1000名。校园添了新建筑,如Henry和Marilyn Taub家庭科技中心——号称西方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科学学院。1998年,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生设计、建造并发射了微卫星。只有五个其他的大学曾成功实现这样的壮举。
多年来,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许多教职人员一直在为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以及联合国机构主办的各种活动提供术支持。
“这么多有素质、技能和思想的人才集中在一起,直是振奋人心。”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Peretz Lavie,在去年夏天为纪念学院百年庆召开的年度理事会会议结束后说道,“无论是构建理念的能力、去追逐梦想的勇气,还是对未来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个大家庭真是人才济济,这对于以色列和我们共同的未来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宝贵资源。”
以色列外交部,2012年03月26日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