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期读后感
(2023-09-03 22:57:07)分类: 寒暑假读后感 |
《互动还是干扰》读后感
老师们是不是跟我一样有这样的困惑: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需不需要我的参与?什么时候介入合适呢?他们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呢?我该怎么提问呢……以上种种问题也曾困扰着我许久,而有一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师幼互动”的这扇门,我也在一次次揣摩阅读理解中,不断反思日常与幼儿的互动,逐渐学习与成长。这个暑假在家,我便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对有效师幼互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有效的互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与儿童保持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无论教师发起对话还是试图维持对话,都应该有一条无形的线索将儿童的想法、思考与感受和教师的反应连接起来。这条线索会让儿童知道,他们在被倾听,他们的想法受到重视。教师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就错误的事情开始对话,就会打断儿童的思路。如果教师对儿童的对话做出回应,那么在不插手的情况下促进或支持他们的思维同样具有挑战性。
维持互动的策略都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对话中使用的,对于给儿童提供“充满兴趣”的回应,以下这些策略都是有用的:
下面,我将来分享一个我们班的案例《野营区》。
小煜正撅着嘴跪坐在地上,一手紧紧地拿着铲子,一手紧紧地拿着锅子。几个小朋友围着小煜。
浩浩:老师,小煜又做了一件坏事,你快来看看。(浩浩一边着急地说道,一边拉着老师的手朝他们的灶台走去。)
老师:什么事情呀?真的是坏事吗?
浩浩:没错!太坏了!
悦悦:对,你看,小煜把我们的“食物”都抢走了,他还抢我的铲子!
小煜:哼!我没有!(小煜往地上一坐,拿着东西的双手交叉、撅着嘴)
老师:小煜也生气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呀。(老师蹲下身,拉起小煜的手,看着小煜。)
小煜:我不是要去抢东西,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
老师:原来小煜是想和大家一起玩呀,大家误会他了。不过我不太同意你刚刚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大家都不开心,是吗?
浩浩:就是的,你把东西弄的乱七八槽。
悦悦:是的,乱七八糟。
老师:小煜,我想如果你试试礼貌一点把你的想法告诉好朋友,可能就不会变得乱七八糟了。
小煜:(稍微停了一会,走到浩浩旁边,不说话)。
老师:小煜,你可以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好吗?”就像上次丁丁想加入你们一起玩开汽车的游戏一样。
小煜:(仍然不说话)
浩浩: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的,但是你不可以再这样了。而且你也不会用这个烧饭呀。
老师:你们是在野餐对吗?野餐时还可以做其他的什么事情?
浩浩:我知道,野餐的时候可以带好多好多的吃的,还可以烧烤!
悦悦:地上要铺个地垫,也可以烧好吃的。
小煜:要搭帐篷,上次我和妈妈一起搭的帐篷。
老师:所以呀,除了烧饭,你们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开始行动了吗?
小煜:我去拿帐篷(小煜跑向了教室)
浩浩:我去做饭哦,你们等会儿来吃饭哦!
悦悦:那我来帮助你吧!(悦悦从地上捡起一些小石头装进锅里)
悦悦:浩浩,这是牛肉,快去烧!
野营区再次开始忙碌起来······
分析:
平时在班里经常能够听到小朋友们来报告老师小煜“搞破坏”的事情。小煜脾气有些倔强,有的时候老师或者同伴越是说不可以做的事情,他就表现得越是要去做,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相对较弱一些。基于前期教师对小煜性格的了解,当听到同伴来告状后,小煜又明显表现出了排斥的情绪,这时候老师便通过了解此次小煜行为背后的需求。
这是一个儿童主导的游戏,也是由儿童发起的互动,案例中老师的互动方式有:
1、“什么事情呀?真的是坏事吗?”
提出问题:教师用充满兴趣的口吻来提问,从而展开事情的序幕。
2、“小煜也生气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原来小煜是想和大家一起玩呀,大家误会他了。”
谈论感受:教师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内心情感,并用共情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认同。
3、“小煜,我想如果你试试礼貌一点把你的想法告诉好朋友,可能就不会变得乱七八糟了。”
解释、告知:教师给出某些事情发生的原因与具体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伙伴关系。
4、“小煜,你可以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好吗?”
出声思考:把内心想法转为出声思考,,引发模仿行为,有助于儿童解决问题。
5、“就像上次丁丁想加入你们一起玩开汽车的游戏一样。”
建立联系:通过提醒儿童已经发生的事情,帮助他们利用经验与同伴、材料互动。
6、“你们是在野餐对吗?野餐时还可以做其他的什么事情?”
提出问题: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挑战儿童的思维。
7、“所以呢,除了烧饭,你们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开始行动了吗?”
反馈:向孩子表明,老师一直在倾听他们的想法,你是被老师关注着的。
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肢体互动,让这的谈话氛围变得较为轻松,小煜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同频”,而不是发生矛盾后的质问,从而得到的便是小煜也愿意比较客观、积极地表达事情的过程。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也在宽松的聊天氛围中一下子被迁移出来,更多的关于野餐的经验开始重新在游戏中显现,角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纠结于“小煜的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