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妙的图形密铺

(2011-12-18 15:5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图案,使学生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

2、通过拼摆各种图形,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初步探索密铺的特点,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过程:

一、感受密铺——观察与理解

1.谈话导入:陈老师家刚刚装修完,为了把我家装修得漂亮些,我从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图片参考,一起来欣赏一下。

2.课件出示:浴室瓷砖、地板、壁画、阳台、墙面装饰、天花板……等图案。

3.边欣赏,观察思考:

(1)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它们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铺成的。如浴室墙面图案是由不同颜色的正方形铺成的) 板书:平面图形

(2)这些平面图形在拼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无空隙   不重叠

(3)小结:象这样把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

4.继续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下面的三幅图,可以看作是密铺吗?为什么?

 

 

 

 

5.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既然密铺的图形奇妙而美丽,生活中肯定还有很多,平时你们在哪里也见过类似的图形?

1:人行道上的地砖是密铺在一起的。

2:教室的地板是正方形的地砖密铺出来的。

3:蜜蜂巢是由六边形密铺成的。

……(观看课件)

的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密铺,密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图形密铺世界。(板书:图形密铺)

二、探究密铺——猜想与验证

()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课件出示:

 

 

 

 

 

    2.学生猜测。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1)师:那么这些猜测都对吗?怎样知道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来操作验证吧。

(2)学生分组操作。

要求:六人一组,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由小组长带头分工进行,最后六人一起观察拼出的图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再汇报。

4.汇报结果、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验证的结果。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平铺作品,并让学生汇报交流。(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5、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四边形,那一个普通的四边形能不能密铺呢?动手摆一摆,再相互交流。

  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不能不摆说一说普通三角形能否密铺,要说出你的理由。

6、归纳:通过刚才大家操作验证,我们知道正五边形、圆不能单独密铺平面,其他五种图形都能单独密铺一个平面。

()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1、七巧板

出示七巧板,七巧板表面这个图形属于密铺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密铺而成的?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吗?课件出示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密铺的图案,提问:你能像这样用七巧板中的任意两种图形进行密铺吗?

 

 

 

学生分小组借助电脑软件尝试用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进行密铺。学生电脑操作。展示、交流。

通过刚才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密铺一个平面,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平面。设计师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许多赏心悦目的图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2、课件出示一组密铺图片:

 

 

 

 

 

 

三、创作密铺——设计与赏析

谈话:同学们能用七巧板中的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真了不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的密铺。(出示以下图片)

想不想也来动手创作一幅密铺图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参考选用下面的图形,自由设计密铺图案,先确定用什么图形进行密铺,再在电脑上把你的方案设计出来。

四、拓展与延伸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Escher)与密铺。Escher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拉(Alhambra)的建筑物有很深的印象,并得到了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案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人、青蛙、鱼、鸟、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象的物体。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结合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了另一种看法。(出示课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