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缘情》(摘录一)
柳:
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就是柳树。柳树类植物有许多种,分布较为普遍的种类有旱柳、沙柳等,但诗词歌赋中所引述的柳树,多数为今名“垂柳”的柳树。垂柳枝条常下垂,向为文人墨客所爱,多见于具有雅趣意境的诗画之中。
“垂柳”因枝条细长下垂而得名,也是现代植物学正式的中文名称。自《诗经》以来,历经各朝代,文人引柳伤情的诗词篇章不胜其数,使用的名称也多有差异,有以下名称:
·柳:出现最多的名称。如唐代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及韩翃《送客之江宁》:“春流送客不应赊,南人徐州见柳花。”高大的柳树称高柳、古柳或老柳;春季发新芽的柳树名春柳、青柳或绿柳;而秋冬时树叶落黄的柳树,有秋柳、衰柳、残柳、败柳、弱柳、寒柳之称。细雨氤氲下的柳树称为烟柳,风中摇曳的柳树则谓之风柳。
·垂柳:垂柳虽被采用为现代正式名称,但并非现今才有,如清代厉鹗《晚春闲居》:“青梅兼青杏,垂柳复垂杨。”
·杨柳:据说隋炀帝游扬州汴、渠两堤时,御笔现赐堤岸上的垂柳姓杨,才有“杨柳”之称。当然此说大有商榷余地。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采薇》篇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可见“杨柳”成为柳树的正式名称应与隋炀帝无关。其他称“杨柳”的著名诗句,尚有唐·韦应物《赠别湖南李功曹》:“今朝章台别,杨柳亦依依。”以及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杨:杨和柳虽属同科植物,但形态特征有差异:柳叶狭长柄短,而杨柳叶阔柄长,极易从外观辨别。杨树多分布在北方,有些文人杨、柳不分,称柳为杨,如王维《早春行》:“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及李白《送别》:“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两首诗的离情叙述与“万条烟”的植物性状,所指均是柳树。
·绿杨:历代文人也常以绿杨称垂柳,如厉鹗《任丘道中寄汪袚江:“绿杨风起狐狸淀,细草烟荒扁鹊祠。”
·垂杨:枝条下垂的杨树,指的当然是垂柳,例子也很多,如李商隐《无题》:“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任好风?”及厉鹗《梅雨经旬得遣怀绝句》:“旧种垂杨绿埽矶,北风将与上渔扉。”
·杨花:杨花之“杨”其实是柳树,所以杨花也不是真正的花。垂柳雌雄异株,开柔荑花序的风媒花,雄花黄绿色、雌花绿色,均为色泽不明显的小花,形态绝不醒目。清明节前后果实成熟开裂,释放出具白色长毛的种子。随风飘散,谓之柳絮。古人不察,以为是花或花瓣,沿袭称之谓“杨花”。下列著名诗人的诗句所说的“杨花”均指柳树
种子,即柳絮:王维的《送丘为往唐州》:“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和杜甫的《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柔条:垂柳具有细长下垂的枝条,随风摇曳,称之为柔条颇为贴切。如唐代韦应物《春中忆元二》:“雨歇万井春,柔条已含绿。”称柳树为“柔条”。而清·查慎行《杨花同衡斋赋》:“微雨乍粘还有态,柔条欲恋已无端。”称杨花为“柔条”,也可反证杨花即垂柳。
·烟条:生长在溪畔池边的柳树林,林冠上覆着水气,因此垂柳有时也称为“烟柳”或“烟树”。结合烟树及柔条,遂有烟条之称,如清代张旭《柳》:“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即为一例。
·长条:理由同上,如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别》:“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垂柳象征离别。李白这首留别诗,以长条称之。
·灞陵树:柳与留同音,古人送别时常折柳相赠,以示心中留恋难舍之情。从汉代起,就喜在长安城郊的灞桥设宴折柳送别,称为“灞桥之柳”,象征别情,后世沿袭之,并以“灞陵树”称垂柳,如元稹《西还》:“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
(摘自潘富俊著《草木缘情》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第一版。
——岁寒斋主辑)
加载中,请稍候......